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情緒發生一定的起伏波動,這確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一旦自己情緒特別好的時候,不僅神清氣爽,而且工作起勁,對人對事充滿了光彩與希望,周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麼美好,而有些時候,人又情緒特別低落,不但心情沮喪,而且意誌消沉,你身邊的世界仿佛布滿了灰暗與失望。一旦憂慮產生,我們的思想就會到處亂轉,從而喪失作出決定的能力。然而,當我們強迫自己麵對最壞的情況,並且在精神上先接受它之後,我們就能夠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地位。315趟過憂慮的沼澤
憂慮是現代的一種心理疾病,它侵擾著人的靈魂和精神,致使許多人活在憂慮之中而無法調整自己的心態。這種危機是因為在很多領域中,我們都是主宰,但是我們卻無法主宰內心的憂慮,我們仍活在恐懼之中。
有一位婦女坐電梯時,突然電梯發生了故障停在兩層中間。大樓管理員用電話問她,是否就她一個人在裏邊,她回答說:“不是,不隻一個人。”隨後管理員向她保證,電梯很快會修好,請她別擔心。
電梯終於修好了,門開了隻見那位女士一個人在裏邊。管理員很驚異地問她:“你不是說不隻你一個人困在裏麵嗎?”
她平靜地答道說:“確實不隻一個人,上帝與我同在。”
經常感到有恐懼心理危機的人,有多少能像她一樣冷靜地回答問題?也許世上最大的安慰在於你並非單身一人。當你理清這點後,恐懼的心理危機將會遠你而去。316不要在小事上耗著
一個把大量精力耗費在無謂的煩惱上的人,他是不能盡量發揮自己固有的能力的。世界上能夠摧殘人的活力、阻礙人的誌向、減低人的能力的東西,莫過於煩憂這一毒素。這也是導致人生挫敗的病菌!
有一個叫喬治·布朗的人,雖然成了大商人,卻常常情緒不穩,因為他心裏總是提防著周圍的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助手和家人,於是心裏就會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憂愁,很痛苦。
有一天,他的一位好朋友真誠地說:“喬治,相信一個人,比懷疑一個人更能讓人心緒安寧。”
這句話,打動了喬治,他這樣做了,從相信這位朋友開始,他發現自己的憂愁每天都在減少。
沒有人能估計得清楚煩憂到底造成了多少人類災禍與損失。它使天才變得平庸;它使一個人歸於失敗;它破滅人的希望。在這方麵它比任何因素都要厲害。317“憂憂”歲月好困惑
每臨大事有靜氣,是能夠做成大事者的基本素質之一,越是重大的決策,越是要心平氣和,頭腦冷靜,周密地分析各種信息,判斷各方局勢,做出認真負責、科學的決策。
而當一個人情緒波動比較大或壓力比較大時,仍然能做到冷靜理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時候也是最危險的時候,因為我們可能喪失了清晰的分析判斷能力,最容易做出糟糕透頂的決策。而且,這種時候,人心底還會有一種盡快擺脫這種境地的渴望:我不想在這兒呆下去了,隨便哪條路,隻要能走開就行;或者是我氣得受不了,先把氣出了再說。
各種消極衝動下,我們極易幹出後悔終生的傻事來。所以,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平靜,控製住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匆忙決策。說白了,別人並沒有拿你怎麼看,是你自己心目中先把自己降低了一格,然後準備隨時反撲過來,沒必要。318跨越傷痛
惟有跨越傷痛,才能看到幸福的風景。
許多心懷怨怒的人之所以久久無法釋懷,乃是因為他們所怨怒的對象一點悔意也沒有。許多人的確一輩子都在胡作非為,並且毫不在乎自己是否傷了別人。也有許多人在冒犯、侵犯別人的時候,絲毫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悻理,是否不當。如果對方的懺悔是你寬恕的基準,那麼,許多人恐怕永遠得不到寬恕了。
超越傷痛的惟一辦法,就是去原諒傷害你的人。“寬恕”並不需要對方來合作,對方甚至不需要知道,也毋需痛悔或認錯。寬恕,其實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選擇,與別人無關;別人提供了事件或行為,但隻有我們能選擇自己的反應方式。如果我們放任憤恨和抗拒的心態,就如同不斷地在傷口撒鹽;如果你任由別人禁錮你的心靈,讓憤恨長駐心中,他們就真的贏了。
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我們都曾被人在無心或有意的情況下傷害過,同樣地,我們也曾是那傷害別人的人。每個人不僅需要寬恕別人,也需要寬恕自己。寬恕不僅是釋放情緒的必要手段,同時,也是我們給自己、別人的最佳禮物。319與悲苦揮揮手
從悲哀的處境走過來,才能感受生活的成就與喜悅;由痛苦的困境跳出來,才能體會生命的珍貴與甘美。
“事事不如意,活著真沒意思!”“天哪!我上輩子是造了什麼孽,這輩子怎麼這麼苦,什麼倒黴事都碰上了?!”
如果你一再認為自己:我很悲哀!我很倒黴!我好慘哪!那你就必定會很悲哀,很倒黴,很慘!因為這是你希望的。當心喔!你的負麵意念及行為也會影響別人,讓別人也認為你很悲哀,很倒黴,很慘,而遠離你。沒人喜歡與有這麼多負麵意念的人相處在一起。
生活中的悲哀與痛苦,應該激勵我們上進,而不應該拖累我們墮落。它是明鏡,照出你的過去,讓你不重蹈覆轍。
悲苦誰人無?你看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誰沒經曆過悲苦與挫折。但他們在悲苦與挫折中鍛煉自己堅強,從而跨越悲苦,也成就了自己。
從悲哀的處境走過來,才能感受生活的成就與喜悅;由痛苦的困境跳出來,才能體會生命的珍貴與甘美。
悲苦可以是一時的良師,但不該成為你長久的朋友。320盡人事,隨天意
去掉憂慮,是快樂之道。本著”盡人事,隨天意”的心態去對待憂愁,你會發現你年輕了,心胸開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