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親密無間的恒星與地球(3 / 3)

地球好比一隻陀螺,它繞著自轉軸不停的旋轉,每轉一周就是一天。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朝著太陽的一麵是白天,背著太陽的一麵是黑夜,因此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地球上的溫度比較均勻,保證了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否則的話,就會使晝半球溫度過高,夜半球溫度過低。當我們國家這裏是白天的時候,處在地球另一測的美國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日月星辰從東方升起逐漸從西方落下。地球的自轉軸是通過地球的北極和南極的一個假設的軸,簡稱地軸。地軸所指天球上的兩個點,叫北天極和南天極,離北天極最近的那顆亮星,叫北極星。

6.碰撞的美麗——流星

美麗的夜空中,突然劃過一道明亮的弧線,你知道那是什麼嗎?明亮的流星總是能讓人驚訝,可是在天上掛得好好的星星,為什麼會突然掉了下來呢?它會落在哪個地方?會不會給我們的地球帶來什麼傷害呢?

流星的出現是因為地球在運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大群宇宙塵粒所造成的一種現象。在太陽係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天體,它們各自按照自己的軌道和速度運行。這些小天體有時會發生碰撞,碰撞使大塊的碎裂成一大群小塊。或者在碰撞後很多小塊聚集成群,它們沿著同一軌道運行,形成了流星群。

流星的出現,隨時間的不同數量也不一樣。如果仔細觀測,就會發現下半夜看到的比上半夜看到的要多。這是為什麼呢?

在茫茫的宇宙中,流星體在地球周圍空間的分布是均勻的。假如地球沒有自轉和公轉,靜止在天空,那麼,從各方麵闖進來的流星數目應該相等。由於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繞著太陽公轉,所以不同時候出現的流星數目就不同了,下半夜比上半夜多。

同樣由於從半夜到早晨到中午,這半個地球在公轉方向的前麵,遇到流星比較多。尤其是黎明前的時候,遇到流星最多。從黎明到中午這段時間中,流星同樣也很多,隻是因為在白天,陽光比較強,天空很亮,所以我們用肉眼和光學望遠鏡看不到。而從中午到黃昏到半夜,這半個地球在公轉方向的後麵,就像在人的背部一樣,遇到的流星相對就比較少,所以上半夜看到的流星比下半夜的要少。

有一些流星體積較大,在大氣層中來不及全部燒為灰燼,落到地麵即為隕星。隕星因成分含量的不同而分為隕石(石質為主)、隕鐵。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發生過5次隕石雨,其中著名的是吉林隕石。地球上有許多隕石坑,它們是隕石撞擊的產物。然而由於地球地區的風化作用,絕大多數早已被破壞得無法辨認了,現在尚能確證的還有150多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坐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荒漠中的一個大隕石坑。它直徑有1245米,深達172米,在坑裏人們已搜集到好幾噸隕鐵碎片。

據推算,這是約2萬年前一塊重10多萬噸的鐵質隕星墜落所造成的坑洞。

研究隕石對人類探索太陽係、地球內部結構組成,對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7.恒星星際航行

關於人類到天空中去航行的事例我們聽說過很多,但是你聽說過到恒星上去航行的嗎?或許很少吧。為什麼人類沒有能實現去恒星上的航行呢?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航天器都是用化學燃料火箭送上天的,這種火箭能夠發射人造衛星和太陽係探測器,但是要去別的太陽係探險,就得換用更先進的交通工具了。以“阿波羅”登月飛船為例,它從地球到月球的單程旅行(約40萬千米)需要用3天左右。而離我們最近的恒星在4.27光年以外,若用“阿波羅”飛船的速度前往至少要飛上19萬年!且不說宇航員不能有這麼長的生命來完成,就是為這樣的飛船準備充足的燃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人類目前已經找到的最強大的能源是核能,包括原子核列變或聚變時釋放的巨大能量。未來如果真的要去實現恒星航行,那麼飛船需要少帶燃料、長期工作、推力強大的發動機。核火箭可以說是唯一適合的對象。早在20年代初,科學家就開始研製核動力火箭,20世紀70年代,英國宇航學會的科學家以探測離地球6.1光年的巴納德星為目標,設計了一艘名叫“代達羅斯”的恒星際飛船草圖。這艘飛船長190米,直徑也有190米,重5.4萬噸。它以氫彈為燃料,起飛時每秒鍾要引爆250顆氫彈,才能使速度增加到3.6萬千米/秒,相當於光速的3/25.盡管如此,“代達羅斯”飛到巴納德星也要50年,這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此要想真的去實現也是有很大困難的,並且,這類飛船是不能直接從地球上發射,需要在太空中建造發射基地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