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遙遠的東方有一片樹林,在那棵最高的棗樹上棲息著兩隻斑鳩,它倆以看護這些棗樹為生,日子過得平靜而又快樂。
在這棵棗樹下住著一窩野豬,野豬們不能靠棗度日子,於是,隻得到處找吃的,為了填飽肚子,四處奔波。填飽肚子之餘,野豬們就嫉妒起斑鳩來,因為斑鳩不用為食物而發愁,它們非常渴望過上像斑鳩那樣的幸福生活,但卻總是享受不到這種生活。於是野豬的頭領自言自語道:
“我們與斑鳩共同生活在一棵樹的上下,但境遇大不相同,我不能忍受它們生活得比我們快樂,我一定得想辦法讓它們吃點苦頭才行!”
這頭野豬說幹就幹,它想好了讓斑鳩吃苦頭的計策後,便在樹根下挖了個大洞,做為它自己的臥室,另外在臥室的前邊修築了一個禱告台。
從此它便常常呆在台上,口中念著經文,終日念經悟道,裝出一副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樣子。
樹上的斑鳩看到野豬如此虔誠的樣子,心中不禁生出一股崇敬之情,在這種崇敬之情的作用下,斑鳩便主動地到禱告台前去拜訪野豬,十分尊敬地問道:
“了不起的野豬呀,我太崇拜您了,我看您終日在禱告台上念經悟道,十分執著,請問您悟道有多長時間了?”
野豬裝出一副穩重的神態答道:
“我悟道已經二十多年了。”
斑鳩一聽,頓時對野豬佩服得五體投地,它把野豬看作是上帝派來的使者,接著又問道:
“我還有個問題想問您,在這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您以什麼為食呢?生活苦不苦?”
野豬變得更加沉穩了,它答道:
“我的生活在你們看來也許是有點苦,但我卻覺得這種生活可以修身養性。我從不貪圖享受,至於吃嘛,每天就吃些從樹上掉下來的棗子;穿嘛,找些樹皮能遮體就行了,我現在隻一心悟道。”
“尊敬的野豬,我看您總是呆在大樹下,從不去別的地方,您能告訴我不離開這兒的原因嗎?”
野豬裝出一副救人於水火之中的神態說:
“你有所不知,我來此居住是上帝的旨意,上帝讓我幫助那些誤入歧途而執迷不悟的人。”
斑鳩說:
“您真是太偉大了,過去我對您的了解太少了,如今我得重新認識您。我非常羨慕您念經悟道、拯救生靈,我能拜您為師嗎?”
野豬的形象在斑鳩的眼裏變得高大起來,野豬看著斑鳩的樣子,不禁十分得意。為了不讓斑鳩起疑心,野豬不敢流露出來,它裝出一副嚴肅的樣子說:
“念經悟道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它需要長期堅持下去。世界上言不由衷者、無恒心者比比皆是,所以我們要提倡聽其言,觀其行。我給你舉個例子:以前有個農民做事沒有恒心,那年播種時節天大旱,秧苗剛種就旱死了。如此反複了兩回,這個農民有些不耐煩了,他索性等天下雨後再播種,但是就是不下雨。後來別人勸告他挑水去播種,否則秋天就什麼都得不到了,農民一聽覺得也對,就擔水播種。種子發芽後,他卻嫌挑水澆地太累了,不願意再幹下去,而其他農民堅持挑水澆莊稼。秋天到了,其他農民都喜獲豐收,而這個農民卻連一粒糧食都沒收獲,他隻能忍饑挨餓。他不怪自己沒有恒心,反而怪天不下雨,從此他消沉下去,終於憂鬱成疾,一命嗚呼了。”
斑鳩聽了野豬的話忙說:
“尊敬的野豬,您放心吧,我幹什麼事都有恒心。”
野豬擺出一種教訓人的架勢說:
“你應該做好吃苦的準備,先從自己的食宿上著手,修行是不能貪圖享受的。”
斑鳩不太理解野豬的話,它接著又問道:
“我到底該怎麼做呢?我是飛禽,隻能以樹上的棗子為生,如果我離開了棗樹,那我就得不到其他的食物了。”
野豬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勸斑鳩道:
“這樣吧,既然你找不到其他的食物,那你和你的妻子把樹上的棗打下來些,夠你們兩口子全年食用的就行了。你可以將棗子收藏在這棵樹下的洞裏,然後你就搬到我家裏來住,和我一齊念經悟道,這樣你就可以一心修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