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 3)

群眾集體上訪事件被製止了,但大溪水庫淹沒區移民拆遷安置問題一時未能妥善解決,水庫配套工程未能跟上,機電灌布局不夠合理,水庫效益未能充分發揮。因此,淹沒區幹部群眾的意見依然很大,他們聯名寫信到縣裏、地區和省裏,仍是要求機現、退庫還耕,或者解決住房、生產、生活等方麵的問題。省、地、縣三級對這件事都很重視,這年月中旬,三級黨政組織組成聯合調査組,到溧陽對大溪水庫進行專題調查。經省、地、縣委聯合調查組深人調查,提出存、廢對比方案,供庫區涉及周城、新昌、茶亭三個公社十個大隊幹部群眾,和下遊南渡、大溪、新昌、蔣店、泓口五個公社四十二個大隊幹部群眾進行廣泛討論,結果絕大多數幹群主張保存大溪水庫,至於庫區群眾提出的那些問題,可以分步解決。在此基礎上,經再三研究,由以顏景詹同誌為首的中共溧陽縣委作出決定:壩不廢,閘不關,維持現狀,分步解決移民拆遷等遺留問題。後經江蘇省水利廳撥款六萬三千元,支持處理三百七十八戶移民遺留問題;又投八萬五千元,在水庫上遊興建東丁、群星兩座電灌站,扶助移民恢複、發展生產。就這樣,年月發生在溧陽大溪水庫的“興、廢”風波終於平息了。這是大溪水庫建設過程中的第三次波折。

以上三次波折,就是大溪水庫在建設過程中的曆史風雲,也是濃縮的大溪水庫發展史。此後大溪水庫經過多年建設,特別是年年底,縣委、縣革委又組織數千民工上了大溪水庫,主壩、副壩工程同時開工,主壩壩頂髙程達二十二點八五米,終於達到了年的設計標準。從此,巍巍大壩像條巨龍橫臥在烏龜山與獅子山之間,鎖住了千年奔騰不息的大溪河,與沙河水庫、前宋水庫一道,收盡暴虐千年的南山水,開始為溧陽人民造福,二十年前顏景詹、黃寶正等縣領導們規劃設計的美好藍圖,全都變成了現實。近年來,在國家水利部和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溧陽市委、市政府對大溪水庫又將有新的重大建設。我們相信,山清水秀的大溪水庫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設下,她將會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

美麗的天目湖,山清水秀,風景如畫,令無數遊客心馳神往。如今走遍祖國大地,到處都可聽到對天目湖的讚美之聲。完全可以這麼說,自古至今,溧陽的山水風物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聞名天下。天目湖是由沙河、大溪兩大水庫組成的,這兩座水庫如何築成的?開頭兩篇文章已敘說了她倆的建成過程。然而,她倆如何由水庫嬗變成天目湖的呢?讀者朋友請看下文:  年年底的一天下午,天上還在下著小雨。溧陽沙河水庫招待所東邊的陡坡上,疾馳來的一輛麵包車因坡陡路滑“嘎”地一聲停了下來,駕駛員減擋之後幾次踩足油門試圖衝上坡去,可是四個汽車輪子隻是在原地打轉。這時車上下來三個人,第一個下來的叫楊大偉,是常州市總工會主席,後麵跟著下來的兩個分別是溧陽總工會主席楊留妹和組織部長吳林法。三人冒雨到車後使勁幫著往上推了一把,汽車大聲吼叫著衝上了大壩,而汽車輪子卷起的泥漿全鵬到了楊大偉他們三人的臉上、身上。楊大偉朝上走時留心看了一下砂石路麵上被汽車輪子刨下的凹槽,苦笑道,這路真差!這時大壩上卻歡呼開了,啊,真美!哎,溧陽還有這樣的好地方呀?原來,全國總工會副主席陳秉權到了常州,有人推薦說溧陽沙河水庫景色不錯,還有美名遠揚的砂鍋魚頭,因而市總工會的楊大偉、張曉霞等人陪同陳秉權到沙河水庫來的。楊大偉雖然在溧陽上黃煤礦工作過,但沙河水庫卻未來過。楊大偉走到已經下車的陳秉權、張曉霞他們身邊,舉目遠眺,隻見水庫四麵皆山,岸線曲折,山彎水繞,山重水複。此時天空正下著蒙蒙細雨,水麵碧波蕩漾,群山蒼翠空濛,真似一幅美如仙境的山水畫。楊大偉看著也情不自禁地讚歎說,啊,這裏真是個好地方!

楊大偉再也沒有想到,一個星期之後他會被組織上任命為中共溧陽縣委書記。卯年月日上午九時,縣委在人民電影院召開了三級幹部大會,這是楊大偉第一次公開亮相。時年三十八歲的楊大偉走到講台前作工作報告時,台下一千多名縣、鄉鎮、村三級幹部的目光都“刷”地聚到了他身上,大家看到他上身穿著件銀灰色茄克,白晳微胖的臉上戴著一副眼鏡,看上去像個白麵書生。他雙手拿起講台上事前放好的講話稿,但未宣讀,而是抬起頭笑微微地朝台下的三級幹部們點了一下頭,人們看到他眼鏡片後麵的眼睛裏閃爍著聰明睿智的光亮。他操著帶有常州方言的普通話說道:同誌們,組織上委派我到溧陽來工作,我很高興。溧陽是個好地方,山清水秀,曆史悠久,山好水好人更好,我想和縣委一班人一道,在溧陽這個舞台上為溧陽人民辦些實事,希望同誌們能積極支持我們縣委的工作!話音剛落,台下響起了一片熱烈的掌聲。這幾句開場白等於是他的就職宣誓,也是他的內心表白,待掌聲漸漸平息下來後,楊大偉開始作起了縣委工作報告……轉眼到了秋天。國慶節後的一天,省旅遊局副局長陳人羽到了溧陽,楊大偉陪同他遊覽了沙河水庫。楊大偉與陳人羽同是武進橫山人,因是老鄉,所以顯得分外親熱。楊大偉陪同陳人羽漫步在大壩上邊走邊說,我到溧陽工作快一年了,我發現溧陽最大的優勢是山水資源豐富,說罷他抬手指指青山隱隱的南山說,你看前麵的群山,層層疊疊的多有層次。你再看群山環抱的水麵,水光瀲灩,清澈透明,水下的石塊都看得清清楚楚。我曾乘坐機帆船到水庫裏轉過一趟,從大壩到上遊的平橋吳村,有十三公裏長呢!陳人羽遙望著上遊方向驚奇地說,沙河水庫這麼大呀?楊大偉興奮地說,我們還有一個大溪水庫比她還要大呢,站在大壩上遙望水庫裏麵,煙波浩淼,真可以同太湖相媲美呢!楊大偉接著說,溧陽不僅山水資源豐富,而且曆史悠久,人文資源也很豐富。隨後他分別講述了史貞女義救伍子胥、蔡邕讀書台、李白和孟郊在溧陽等等幾個曆史故事。陳人羽聽得入迷了,他笑望著楊大偉說,大偉真了不起啊,到溧陽的時間不長就成了個溧陽通啦!這時的楊大偉笑了,陳局,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講這些嗎?陳人羽一臉茫然地搖搖頭。楊大偉笑道,我到國外考察學習過,歐美發達國家都把旅遊業作為支柱產業,一直保持著十分興旺的勢頭。最近幾年東南亞國家緊緊跟上,旅遊發展勢頭也很迅猛,帶動了本國經濟的發展。由此我聯想到溧陽,如果溧陽的山水資源可以搞旅遊開發,這對發展溧陽經濟將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你是省旅遊局長,請你幫我指點指點,我的想法是否切實可行。陳人羽聽後沉思一下說,你的想法很好,很有超前意識。你也知道,原先我在《新華日報》工作,後又調到省委組織部工作多年,近年來剛到旅遊部門,對旅遊開發不太懂行。不過我可以幫你們請一批專家到溧陽來實地考察一下,請他們來幫溧陽把把脈,這裏到底有無旅遊開發價值,你看怎麼樣?楊大偉高興得拍了一下陳人羽的肩膀說,太好了,請你盡快安排他們到溧陽來。

沒過幾天,陳人羽真的約請了南京國際旅行社總經理金雄強、旅遊規劃設計專家楊培玉等五六位專家到了溧陽。楊大偉雖然是位年輕的縣委書記,但他思路寬,點子多,工作方法也很對路,善於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看到陳人羽約請的旅遊業專家到了,他撇開一切事務,整整三天,專門陪同這批專家冒雨考察了沙河水庫、大溪水庫和龍潭林場等地方。專家們看了兩個大型水庫秀美的湖光山色,水庫周圍恬靜的鄉村田園風光,龍潭林場鬱鬱蔥蔥的森林景觀,還有橫澗、平橋的峰嶺疊翠的十萬畝竹海,專家們一致認為溧陽南山地區這些特色正是國內外旅遊者偏愛的景觀,也就是說,溧陽的旅遊資源豐富,基礎很好。溧陽又是個江南古縣,人文曆史資源也很豐富,如果把伍員祠、蔡邕讀書台、太白樓與孟郊祠等曆史文化遺跡恢複起來,溧陽的自然景觀和文史古跡對遊客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加上溧陽地理位置優越,地處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距離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等大中城市都是一二百公裏,客源非常豐富。因此,專家們最後的結論性意見是:溧陽旅遊資源豐富,大有開發價值,前景十分看好,可以搞個旅遊發展規劃,加大投入,把這裏建成個旅遊景區。楊大偉、王家富等縣委、縣政府領導在縣招待所會議室聽了專家們的評說、指點,喜出望外。陳人羽看著喜形於色的楊大偉笑道,大偉同誌,我實話實說了,溧陽旅遊資源豐富,基礎很好,但你們的道路太差了,這是製約溧陽經濟發展包括旅遊事業發展的瓶頸,希望縣委、縣政府重視這個問題。楊大偉聽了笑著說,溧陽的道路確實很差,我陪北京客人到沙河水庫去,坡太陡,上不去。我到溧陽來報到這天,從北門進城,一路泥漿,找縣招待所都迷了路。隨後他表態說,請陳局長和各位專家放心,我們一定會在很短的時間裏改變道路麵貌的。

楊大偉說幹就幹,工作十分務實,而且氣魄很大。為了改變溧陽交通落後麵貌,適應溧陽撤縣設市(經國務院批準,溧陽於年月日撤縣設市)後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包括旅遊業)和對外開放的需要,市委分別於月日和月日,召開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協四套班子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兩次專題研究交通建設問題。會議決定在加強全市交通道路建設的同時,把溧金(溧陽至金壇)公路、溧戴(溧陽至戴埠)公路、石社(石街頭至社渚)公路、寧杭公路城區過境段南移、三鄉(馬墊、清安、城南)公路、新常溧(常州至溧陽)線六大工程,作為近年內重點建設工程。月日下午,市委在人民電影院召開千人動員大會,市委副書記房惟辛同誌代表市委作了題為“若要富,先通路,堅決打勝打好溧戴公路改建工程第一仗”的動員報告,要求全市人民要把道路建設作為“建設家鄉、振興溧陽”的誌氣仗來打,當作翻身仗來打。會後市委、市政府共發動了二十多萬溧陽人民,又一次千軍萬馬齊上陣,投入到六大道路建設工程,並發動機關幹部和企業家捐款建路,這樣僅用一個冬春就奠定了良好的路基基礎。後在省交通廳、常州市政府、常州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這六條公路在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全部建成通車,路麵全部黑色化,基本上改變了溧陽交通落後的麵貌。在這同時,由副市長李向東負責的連接沙河與大溪兩大水庫的沙溪河、由副市長王慶生負責的全長十五公裏的天目湖環湖路也都先後建成,為天目湖旅遊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聽說楊大偉準備利用沙河水庫、大溪水庫來搞旅遊開發,溧陽從領導層到基層老百姓都冒出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楊大偉頭腦發熱了,水庫還能搞旅遊?真是天大的笑話!他年輕,在瞎揪(蠻幹),吹吹牛皮他就可以提拔走了……聽到這些議論,楊大偉難受過,煩惱過。晚上,他躺在床上,青年時代在上黃煤礦工作時積下的腰肌勞損的毛病疼得他輾轉反側,夜不成寐,加上想起近來聽到一些風言風語,心中更是感到苦楚與委屈。回想來溧陽工作的三年多來,自己一心撲在工作上,沒有星期天,沒有節假日,連春節都不回家,每年都是讓愛人、女兒從常州乘坐公共汽車到溧陽來,陪自己度過除夕之夜。大年初一,又帶領有關人員向節日堅持上班的千部、職工拜年去了。為了搞好沙河水庫的旅遊開發,自己千方百計牽線搭橋,把旅遊業專家請進來,又帶領人員走出去,跑省廳、跑北京,爭取方方麵麵的支持,連水庫裏飛馳的遊艇和公路上奔馳的公交車,都是自己找熟人到常州玻璃鋼製造廠和常州客車製造廠買來的,目的是幫溧陽省點錢,幹更多的事情。為了改變溧陽交通落後的麵貌,去年冬天,自己親自率領四套班子領導、部委辦局和鄉鎮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到山東去學習、考察公路建設的經驗,途中遭遇大風雪困在洪澤湖畔,受凍挨餓,饑寒交迫……所有這些是為什麼?還不都是為了把溧陽的經濟搞上去,使溧陽人民盡快地富起來?想到溧陽人民,他想起了自己在市委召開的三幹會上的莊嚴承諾,要在溧陽的舞台上為人民辦些實事,利用沙河水庫發展旅遊事業就是一件實實在在的事情。幹任何事情總會有人評頭品足、說三道四的,目前有些人對旅遊開發有些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現象,我怎麼連這麼點閑言碎語也承受不了呢?這麼一想,楊大偉心裏頓時覺得舒暢多了。利用兩大水庫搞旅遊開發是項重大舉措,楊大偉意識到還是首先要統一領導班子的思想認識,思想一致步調才會一致。因此,他又采用“走出去、開眼界”這個老辦法,於年月下旬,親自率領市領導們到浙江淳安的千島湖考察學習,學習外地的先進經驗,使大家看到發展旅遊經濟對現代服務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從而統一思想認識,堅定旅遊開發的決心和信心。回來後接著召開四套班子聯席會議,就沙河水庫、大溪水庫更名為天目湖作了專題討論。楊大偉說,搞旅遊開發要加大對外宣傳,如果講沙河水庫、大溪水庫,太實,不美。我們應向浙江學習,他們的千島湖也是水庫,取名千島湖,美得很,靚得很。因此,我們也應為沙河、大溪兩大水庫重新取個名字。我征求過不少同誌的意見,其中省裏有位老領導為我們取名為天山湖,這個名字很大氣,但容易讓人誤為是新疆,我覺得應改一個字,就是叫天目湖。目前最集中的是兩個名稱,一個叫天目湖,還有一個叫沙溪湖,現在提請大家討論。會上市領導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爭論很大。最後楊大偉歸納、總結說,我看沙河、大溪兩大水庫地處天目山的餘脈,從空中鳥瞰恰似兩隻明亮的大眼睛鑲嵌在溧陽大地上,所以我認為還是叫天目湖比較好……大偉書記的意見得到了大多數領導的讚同,會議最後決定暫用天目湖這個名字,叫得響就用此名,叫不響今後可考慮再改名字。並委托市建委聘請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係設計《天目湖(暫定)風景旅遊區開發規劃》。就在這年月,在省旅遊局的推薦下,溧陽天目湖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省旅遊度假區,這對楊大偉等市領導們來說是個巨大的鼓舞。規劃設計出來後,楊大偉又一次召開四套班子聯席會議,征求修改意見。市領導們看了設計規劃、聽了工作彙報後,都各自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市人大主任蔣品庸說,規劃宏偉、十分美好,我同意這個規劃。市長潘永和說,整個規劃構思很好,景點安排科學合理。天目湖風景旅遊區離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不太遠,隻要我們開發得好,一定能吸引遊客的。市委副書記房惟辛、市人大副主任髙益民、市政府副市長李向東、市政協副主席馬榮生等市領導也都各自談了自己的看法。楊大偉待大家都發言後,最後集中大家的智慧歸納、總結說,各位領導都發表了很好的意見,大家都同意這個《規劃》,我建議會議通過這個《規劃》。在《規劃》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要有天目湖的特色,即“秀美、野趣、三絕(水甜、茶香、魚頭鮮)”。二是要突出重點景點建設,如湖裏山公園、釣魚台、報恩禪寺等等,起點要高,質量要好。三是要提高沙河水庫招待所的檔次和服務質量,建議政府下決心把沙河招待所改造一下(潘永和表示讚同),要把砂鍋魚頭這道名菜的名聲保護好。四是宣傳部門要加大對天目湖的宣傳力度,把天目湖的品牌打出去,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天目湖風景旅遊區的開發建設。

會後,宣傳部主要負責人幾次奔赴北京,邀請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欄目負責人到溧陽,攝製了三部有關溧陽天目湖的專題片,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一套、四套節目中播出。在這同時,宣傳部還多次邀請江蘇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等新聞單位記者,拍攝、製作專題節目宣傳溧陽,宣傳天目湖。又邀請《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新華日報》等報的記者來溧陽采訪,撰文發表。尤其值得一書的是,《新華日報》總編劉向東來溧一周,掌握充足素材後撰寫了一篇八千餘字的長篇通訊《天目湖的變遷》,在《新華日報》發表後,大塊文章,影響巨大,天目湖的名聲一下子響遍大江南北。通過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經過一批文化名人的熱情謳歌,天目湖猶如一位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秀美姑娘,走出南山,走出溧陽,逐漸為世人所了解和熟悉了,她的名氣也越來越大了。

楊大偉在要求宣傳部門加大對外宣傳的同時,更注重在天目湖主辦活動,以擴大影響,吸引人氣。溧陽人都知道,在楊大偉的積極倡導下,溧陽於年月日至日搞了個“中國?溧陽茶葉節”。第一屆茶葉節的開幕式在縣城舉行的,第二屆茶葉節是在昆侖工業開發區舉行的。為了擴大天目湖的影響,提高她在外界的知名度,楊大偉建議第三屆“中國?溧陽茶葉節”開幕式安排在天目湖舉行,市四套班子領導一致讚同他的意見。年月日,第三屆“中國溧陽茶葉節”如期在天目湖畔隆重舉行。晚上八時,天目湖賓館廣場上燈火通明,人山人海,當中共常州市委書記陳玉英同誌在主席台上大聲宣布道:現在,我宣布,第三屆“中國?溧陽茶葉節”開幕!頓時,隨著一陣陣響徹雲霄的轟鳴聲,朵朵禮花騰空而起,在天目湖上空競相綻放,蓬勃而出,五顏六色的禮花綻放出的奇異花朵,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此時,美麗的天目湖畔,空中是一個絢麗多姿、色彩斑斕的光與火的世界;地上是一片萬眾雲集、人聲如潮的歡樂的海洋……

開幕式結束之後,楊大偉等市領導陪同省、市領導和特邀貴賓們,漫'步在湖裏山公園的湖濱小道上觀賞“揚州燈會”。為使茶葉節有轟動效應,市茶葉節籌備辦公室按照楊大偉同誌的要求,一是在大眾影劇院舉辦大型文藝晚會,邀請蔣大為、毛阿敏等明星來溧演出。二是在湖裏山公園舉辦燈會,邀請揚州燈展公司精心製作各種戲文燈組和各種燈品在公園裏展出。這些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楊大偉等各級領導流連在燈廊燈亭中,徜徉在燈樹燈花下,似乎步入了夢幻般的人間仙境。這時天空還在下著蒙蒙春雨,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數萬遊客的興致,曲徑通幽的湖濱小道上,遊客如雲,摩肩接踵,人們爭相觀看《寶蓮燈》、《西遊記》等疊玉堆金、流光溢彩的燈組和燈品,並不時發出一陣陣讚歎聲和嬉鬧聲。看著人在燈中遊、燈在人中亮的熱鬧場麵,貴賓中的省旅遊局副局長陳人羽緊走幾步,悄悄拉了走在前麵的楊大偉一下,輕聲說,大偉,你的天目湖旅遊開發的設想已經成為現實啦!楊大偉髙興地說,我聽政府辦公室同誌說,今晚天目湖來了五六萬人,不僅溧陽城鄉來人了,周邊的宜興、金壇來人了,連鄰近溧陽的安徽廣德、郎溪也來人了,看來天目湖已經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比較大的吸引力了,隻要加大開發力度,加大宣傳力度,天目湖旅遊開發的前景一定會十分看好的。陳人羽說,看到天目湖人氣這麼旺盛,我都為你高興啊!楊大偉笑道,你是有功之臣,我們忘不了你的。

就在天目湖旅遊開發拉開帷幕、初見成效的時候,年月,楊大偉被黨組織調離溧陽,提拔到常州市委任職,擔任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後來又擔任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大偉同誌調離了,但天目湖旅遊開發的步伐並沒有停止,仍在按照市四套班子通過的《天目湖旅遊區開發規劃》在逐步付諸實施。潘永和同誌接任中共溧陽市委書記之後,與市長王悅林商量確定由王慶生副市長分管旅遊等工作,並委派他帶領有關部門負責人到廣西、海南、江蘇徐州等地參觀考察,繼續抓好天目湖旅遊開發工作。市委、市政府借鑒學習外地先進經驗,在政府財力比較緊張的情況下,采用部門包建景點的辦法,在年至年的一年時間內,在天目湖區域內建造了八個景點:建委建天目湖百花廣場,土管局建狀元閣,供電局建彩虹橋、逍遙橋,建工局建中華曙猿館,郵電局建水上樂園,糧食局建湖濱廣場,水利局建水族館,公安局建狩獵場、射擊場,這樣,天目湖旅遊區內旅遊景點格局基本確定下來了。後在曆屆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在天目湖度假區幾任領導的努力下,天目湖旅遊開發已大見成效,並於年月被國家旅遊局批準為首批國家級旅遊區。

以上我簡要地敘說了以楊大偉同誌為首的市委一班人,帶領溧陽人民把兩大水庫建設成旅遊勝地的工作曆程。還需補充敘說的是,楊大偉同誌在溧工作期間,與市委、市政府領導一道,在小平同誌南巡談話精神鼓舞下,解放思想,開拓創新,不僅成功地搞了天目湖旅遊開發,還搞了昆侖工業區開發、丘陵山區特色農業開發、蘇浙皖邊貿市場開發,簡稱“四大開發”,為溧陽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楊大偉離開溧陽已經十幾年了,但仍經常會有溧陽人想起他、講起他、念叨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領導,人民是永遠都不會忘記他的!

現在,每年到天目湖來遊覽的旅客已超過五百多萬,旅遊收入達五十多億,以“天目湖”命名的各種商品廣受歡迎,天目湖品牌的無形資產更是不可估量。國內外旅遊浪潮的興起,使天目湖成為無數浪花中的絢麗一朵。天目湖聲名鶴起,蜚聲海內外,美麗的天目湖贏得國內外遊客的廣泛讚譽,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七十七萬溧陽人民。如今,市委、市政府正在按照建設“中國遊憩首選地”的定位,積極實施旅遊產業提升計劃,打造天目湖美景,打響天目湖品牌,以進一步提高溧陽的旅遊美譽度。我們相信,美麗的天目湖,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年代裏,勤勞、勇敢的溧陽人民懷著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的豪情壯誌,掀起了水利建設的高潮。全縣數萬農民不怕困難,忍饑挨餓,艱苦創業,連續苦戰幾個春秋,在全縣興建了沙河、大溪兩座國家級大型水庫和一批中小型水庫。前麵三篇文章我敘說了決策者和部分建設者的輝煌業績,從本文開始,我再敘說三位普通勞動者的水利工地生活情況,他們的事跡同樣生動感人,光彩無比。下麵我就來分別敘說張咬齊、李鳳英和楊江河的先進事跡。

務委,會類員接見沈序全國烈厲軍屬殘史  說起南渡公社墊前大隊書記張咬齊,真叫大名鼎鼎,有口皆碑。年,他的小兒子張文書在朝鮮戰場犧牲後,國家給了他一筆撫恤金,他將這筆錢全部捐獻給國家買飛機、大炮,打擊美國侵略者。年月,他光榮地參加了“全國烈軍屬、殘廢軍人、複員軍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毛主席和其他黨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他們,還與他們合影留念。會議期間,他還同彭湃、黃繼光的光榮母親在一起合影留念。在合作化運動中,他積極帶領村上人走集體化道路,時時處處跑在前頭。年夏天發大水時,墊前村上的一座涵閘漏水,如不及時堵好,村莊、土地將全被洪水淹沒。危急時刻,張咬齊跑回家中,抱起床上的兩床被子就朝圩堤上衝去,拿去堵塞閘門裏的漏洞。急得老伴跟在後麵一邊追趕,一邊哭罵,會主義遂設積叔分子太會較妹代表合參岸吵扣你這個老吊煞鬼,把被頭都拿走了,冬天你蓋什麼呀?……張咬齊思想很好,脾氣卻不好,看到老伴在身後追趕、哭罵,他覺得丟了麵子,回頭吼叫道,你來好了,老子將你和被子一道塞到涵洞裏去!嚇得老伴坐在地上哭罵得更凶了,而張咬齊卻埋著頭嘿嘿笑道,老子嚇嚇你的……就是這位愛國家、愛集體的老大隊書記,在大躍進歲月裏,當大溪河圩堤出現險情時,奮不顧身地帶領共產黨員和社員群眾迎險而上、拚命保堤,終於排除險情,轉危為安。下麵我來敘說大隊書記張咬齊率領大家抗洪搶險的故事。

大溪水庫位於溧陽縣城西南十三公裏的觀山、黃家山、愚公山一帶低山丘陵地區,主壩屹立於原大溪河埂之首的大石壩舊址。未築水庫之前,上遊幾十支澗水都彙入大溪河,然後經朱淤河流向南渡大河入太湖。

年夏天,那時大溪水庫主壩尚未合龍(年月日大壩合龍),上遊客水仍經大溪河流向下遊。張咬齊所在的檢前大隊就在大溪河邊,由墊前、馬場裏、下馬灘等幾個自然村組成。《溧陽水利》記載:“大溪埂千瘡百孔,瘦若馬頸,每到汛期,白浪滾滾,險情百出……”解放後,黨和政府發動群眾興修水利,多次築堤,但水庫未成之前,大溪河堤依然危機四伏,險情頻發。年月中旬,長江中下遊普降暴雨,溧陽南山地區山洪暴發,滾滾洪水順著大溪河衝突激射,奔騰而下。汛期中的張咬齊,成天在數裏長的大溪河好堤上巡視,不敢有半點馬虎、懈怠。有天吃過晚飯,天上還在下著小雨,天色已慢慢地昏暗了,已經五十四歲的張咬齊跑了一天,疲憊地躺在堂前竹床上,正眯著眼睛想打個瞌睡,突然村外圩堤上響起了“當當當”的銅鑼聲,巡堤人敲出的緊急、連續的鑼聲令人心驚肉跳。張咬齊聽到鑼聲本能地從竹床上跳了下來,慌忙跑到門口朝大溪河那邊張望著,隻聽得“當當當”的鑼聲中還夾雜著聲嘶力竭的呼喊聲:不好了,龍潭灣這裏要破圩了,大家快來搶險啊!不好了,龍潭灣要破圩啦……張咬齊聽後返回家裏拿了一把電筒,然後冒著風雨,一腳高、一腳低地向圩堤上奔跑而去。聽到鑼聲和呼救聲,墊前大隊幾個村上的幹部群眾不約而同地從家中朝大溪河邊衝去。張咬齊趕到龍潭灣,幾個手提著“夜壺燈”(即在夜壺裏灌上煤油,插上棉繩,點著後照明,舊時汛期溧陽農村常用的照明工具)巡堤的社員,驚惶失措地拉著他走到河邊,指著龍潭灣河道裏剛剛崩塌的一段塌方說,你看,這是剛塌下去兩三丈塌方,還有,這裏又出現了裂縫,再往下塌的話,這裏就要破圩了……張咬齊用手電筒來回照了幾下,隻見河道裏洶湧的洪水夾帶著樹枝、雜物,就在腳邊奔流過去,隨著奔騰的河水下瀉,馬頸根似的汗堤正被洪水不斷的侵蝕……原來,這年春夏先是幹旱,進入月中旬旱澇急轉,連下暴雨,這樣,原先就不太牢固的大溪河圩堤再也經不起洪水的浸泡、衝擊,所以圩堤不斷塌方,出現險情,前幾天已發生過幾次險情,但沒有這次這麼嚴重,很快就被堵住了。這次不僅塌方長,而且剛好地處地基比較鬆軟的龍潭灣,如果這裏被洪水撕開一個缺口,皖南山區和溧陽南山的山水下來,不僅大溪、南渡、新昌,可能溧陽圩鄉連帶宜興都是一片汪洋,後果不堪設想。想到這些,見多識廣的張咬齊也不免有點不寒而栗。好在事先已有準備,當時大溪水庫工程雖處在半停頓狀態(民工已上沙河水庫),但工程指揮部和南渡區工委明確指示,如果大溪河出現險情,水庫附近的墊前等大隊可以使用工地的木料、草包等搶險物資。就在這時,墊前數百個幹部群眾打著手電,提著桅燈、照螟燈、火把子,扛著鐵耙、挖鍬等工具,先後趕到了龍潭灣,圩堤上、水田裏,一片晃動的燈光,一片嘈雜的人聲。此時的張咬齊臨陣不亂,指揮若定,他站在圩堤上先用手電在空中揮舞幾圈,然後大聲呼喊道,大家別慌亂,聽我統一指揮。待慌亂、嘈雜的人聲平靜一點後,他一一安排道,下馬灘的社員到工程指揮部去扛樁木、草包,墊前和馬場裏的社員們,全部到水田裏去挖土方,喂,大家當心,一定要離圩埂遠一點啊……盡管大溪河裏的洪水就在人們頭上奔流過去,一旦決堤,人們將被洪水衝得人仰馬翻,但危堤下墊前的社員群眾在張咬齊書記的統一指揮下,個個臨危不懼,龍潭灣的抗洪搶險在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他們從指揮部運來了樁木、草包;他們在塌方地段的圩堤下打著樁木;他們在水田裏挖土方;他們在往草包裏填泥土,然後將填滿泥土的草包飛快地拖到圩堤下,堆積起來,撐住奸堤……此時的張咬齊,英勇不減當年,正站立在架在空中的跳板上,高舉著足足有二百多斤的砂石榔頭,在一下一下地打著樁木,每榔頭下去,總要“嗨”地大吼一聲……堤上堤下的社員們看著老書記揮錘打樁的雄姿,無不心生敬意,暗暗喝彩。正當搶險工作順利進行的時候,下馬灘的幾個社員跑來彙報說,因為災情多,工程指揮部的樁木、草包前幾天已被兄弟大隊用去不少,剛才我們扛到一部分,如今隻剩下十幾根樁木和幾百隻草包了,這可如何是好?正在緊張搶險的社員們一聽呆住了,沒了搶險物資,抗洪搶險就搶不成啦,怎麼辦呢?社員們都將目光投向正在跳板上的老書記張咬齊身上。朦朧的燈光下,隻見張咬齊大聲喊道,共產黨員們站到前頭來!隨著老書記的呼喊,墊前大隊的十幾個共產黨員齊刷刷地來到了老書記麵前。張咬齊說,我先帶頭,把家中的房料拿出來搶險,希望同誌們立即回家,把家裏的木料、門板、鋪板先拿出來救急!老書記一聲令下,共產黨員們都飛奔回家去了。在老書記、黨員們的帶頭下,生產隊長、好多社員也都紛紛回家,將木料、門板、蘆席等搶險物資都拿到了龍潭灣來搶險。最感人的是一位老黨員,叫兒子劈掉自己身後備用的棺材,獻給集體抗洪救災……這些普普通通的農村千部群眾,在危急時刻表現出來的堅強意誌和崇高思想,就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農民愛國家、愛集體的真實寫照。在老書記張咬齊的帶領下,墊前大隊的幹部群眾奮戰一個通宵,終於保住了龍潭灣圩堤,奏響了一曲抗洪搶險的勝利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