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1 / 3)

第五章

從容若箭的沙汀

巴山蜀水,鍾靈毓秀。四川在文學史上,值得自豪的是大師輩出,沙汀理所應當算是一位。1992年,沙汀逝世於成都,葉落歸根,他的骨灰安葬在老家安縣老縣城安昌鎮(現在歸北川)南麵的安昌河畔、火盤山麓。政府為沙汀修建了墓園,墓園座西向東,沙汀的青銅塑像掩映在綠樹修竹中,作凝神沉思狀,他的眼裏充滿了希冀和智慧的光芒,眼珠很有神氧,慈祥中透露出一種特有的聰明與睿智。在青銅塑像下麵是一排醒目的紅字:“沒有自信、勇氣,不可能有藝術”。青銅塑像的兩側立了兩個石碑,一個記錄了沙汀的生平簡曆;另外一個是中國作協為他豎立了“墓誌銘”碑,對沙汀辛勤耕耘、突出貢獻的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塑像後麵,黛青色的山岩上刻著“沙汀墓”3個鮮紅的大字,處處都顯出濃濃的川西北鄉土氣息。

沙汀是中國現代文學史L的鄉土文學大師。他原名揚朝熙,1904年生於四川安縣,青年時期接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後,就開始熱心新文學。1926年沙汀參加革命,是安縣的第一位黨員和黨組織負責人。沙汀被譽為中國的契訶夫,茅盾說沙汀的短篇才是貨真價實的短篇,他以犀利的筆剖析著舊社會的假、惡、醜,如《在其香居茶館裏》、《磁力》等著名短篇小說。同時,沙汀也寫出了長篇3記((淘金記))、《困獸記》、《還鄉記))等,以極強的幽默感和濃烈的地方色彩著稱。在長期的創作生涯中,故鄉是沙汀生命的根,他繪製了一幅幅富有特色的四川農村風俗畫,創作了一篇篇生動描寫中國宗法鄉鎮社會的“鄉鎮小說”,作品大多是以四川鄉鎮為故事背景,采用冷峻、客觀的手法描寫現實社會,細致刻劃人物的典型細節,具有含蓄深沉的藝術氣質,繪出一幅幅富有社會風習的畫麵,筆下人物呼之欲出,山水、風土人情皆成華章。

其實,無論哪個時代,鄉土文學都具有無比強大的生命力。不僅是對故鄉的思念本身是人性中的一種美好的情慷,會引起人們的共鳴,也因為人們對異鄉的風俗人情充滿了好奇。所以,許多大師對鄉土文學都情有獨鍾。魯迅帶著批判完成了對閏土、祥林嫂等故鄉獨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樹立了短篇諷刺的模式;沙汀、沈從文等人則從事於地方色彩的渲染―沈從文也寫下了迷人的《邊城》,帶著濃濃的湘西情結。真是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在冰心的回憶文章《關於男人》裏,她是這樣寫沙汀的:

關於沙汀的人格之高尚,文格之雄渾,大家都有定論……吳文藻(冰心的先生)是學社會人類學的,我們兩個人隔行如隔山,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朋友,我們看見對方的朋友來了,除了寒暄之外,很少能參加談話。唯有沙汀是文藻最歡迎的人,而且每次必留他吃飯, 因為沙汀和他一起喝茅台酒,一麵談得十分歡暢!

2009年5月

李莊:萬裏長江第一鎮

四川古鎮不少,最值得一去的當屬李莊。宜賓是萬裏長江第一城, 山民江和金沙江在宜賓合江門會合後始稱長江;李莊是長江上的第一個鎮,所以有“萬裏長江第一鎮”之美譽。李莊的建築風格及很深厚的文化氣息都非常吸引人。李莊曆史悠久,春秋戰國時即為古焚人聚居地,屬古焚國;由於它位於長江的起點處,故明、清時它是水運商貿集散之地;抗戰時期,素有尊師重教傳統的李莊克服巨大困難,在本身就極度窘困的情況下毅然接納了在戰亂中流離顛沛的萃萃學子和學界名流,李莊社會賢達致電國民政府:“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一時間,同濟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文化教育機構都遷人了李莊,這裏才俊雲集: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郭沫若、童第周、李約瑟、費正清……極一時之盛,這些大名鼎鼎的學者,都成了李莊人,並在這座長江之濱的古老小鎮到處留下曆史煙塵的痕跡。這個長江上遊的千年小鎮,與重慶、成都、昆明並稱為抗戰時期大後方四大文化中心。

李莊保存著比較完好的明清街巷。走進李莊,感覺是恍若隔世般“穿越”―從世俗的生活,一下子回到了明清時候的小城。李莊的民居有點徽派的感覺,那些建築除了青瓦白牆,往往都有一點馬頭牆,牆頭上還長滿了蔗類。走進那些幽深的小巷,看著那些被磨得凹凸不平的石板,心裏會莫名感動,仿佛走進了戴望舒悠長寂寥的雨巷,隻是就差沒碰到那個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了。巷頭巷尾都有幾個學生在畫素描,看了看,隻是覺得畫出來的,始終沒有那種厚重的滄桑感。天氣很好,好多巷子裏都有老太太,端個小板凳坐在門口曬太陽,眯著眼睛對我們外來客視而不見。真好,時間在李莊不是奢侈品,他們都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享受這難得一見的暖陽。正在遙想著梁思成、林徽因當年走過這些小巷的場景,一群鬧哄哄擦肩而過的遊客驚醒了我,哦, 自己不過是過客而已,還是抓緊時間多逛逛,畢競我們沒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來揮霍。現在的旅遊開發往往就是把原汁原味的東西破壞殆盡,不好生欣賞一番,過兩年可能就物是人非了。

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李莊的古民居時,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為精湛的民間建築藝術讚歎。張家祠堂內有清朝時兩廣總督張之洞題寫的“宏我漢京”的匾額,“百鶴祥雲窗”現存25扇,用整塊楠木鏤空雕成,每扇門窗雕有不同形態的仙鶴,栩栩如生又情狀各異,雖經百年滄桑依然線條流暢,型、色俱佳。禹王廟九龍碑雕刻有9條穿梭遨遊於雲海之中的神龍,除正中1條外,其餘8條均呈對稱狀分列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辨出頭、身、尾,居中的那條龍頭口中,還含有一顆可轉動而不脫出之寶珠。實在有些累了,幹脆放棄另外兩處,下次再來吧。吃飯去!

到李莊當然得吃李莊白肉,全名叫“李莊刀口蒜泥白肉”,精選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當的豬屁股肉,切成半透明的大而薄的片,蘸上蒜泥、香油等多種調料,有肥而不膩的特點。李莊白肉原名“裹腳肉”,因肉片薄而長要用筷子裹起來再吃,抗戰期間,在內遷李莊的文化人建議下,“裹腳肉”改名為“李莊白肉”。不過,現在的李莊白肉,有很多做法都不地道了,刀功不行了,有人幹脆把肉冰凍後,用推測羊肉那種刨子推出來。我們去的這家倒是用刀在“片”,可惜刀功一般般!

2006年國慶節

息烽集中營與戴笠

常從息烽經過,卻一直沒有時間去看看集中營。息烽集中營舊址是抗日時期國民黨軍統局設立的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一所秘密監獄,1938年建立至1946年撤銷,與重慶白公館(渣滓洞)集中營、江西上饒集中營同為抗戰期間國民黨設立的3大集中營。這次到荔波去,總算抽出時間拐進息烽集中營去看了一番。

息烽集中營對外掛牌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息烽行轅”,位於息烽城南,是抗戰期間國民黨堅持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反動政策而設立的最大秘密監獄。最早是設在南京的軍人監獄,“七七事變”後先遷到湖南益陽,最後才轉移到貴陽息烽。走進集中營,我看到那道帶有電網的院牆並不算高大,牢房也不是那麼堅實,監房還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8個美好的字同命名,稱為忠齋、孝齋等,但這不過是一種表象,蔥蔥青山、渙映綠水無法掩蓋發生在這裏的罪惡。8年多時間裏,這裏先後關押了1200多人,被秘密處決和折磨致死的就超過了一半!從各地逮捕來的共產黨員,人們熟知的如川康特委書記羅世文、川康特委軍事委員車耀先(成都“努力餐”創始人)、打入軍統總部的地下黨特支書記張露萍與許曉軒(《紅岩》中許雲峰的原型)等被關在這裏;抗日將領和社會各階級的愛國知名誌士,如楊虎城、黃顯聲、鄧演達、馬寅初等被關在這裏;在軍統內部犯錯誤的特務和動搖分子等被關在這裏;共和國也是全世界上年齡最小的烈士―小蘿卜頭也曾經被關在這裏……這裏有個貓洞,是一個隱藏在地麵下的溶洞,有幾層樓深,在此施刑,再撕心裂肺的叫聲也傳不出去,於是貓洞成為劊子手檢驗他們發明的各種刑具優劣的最佳場所。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時至今日我們走到這裏,依然覺得心情沉痛,累累的白骨甚至還有不少深埋貓洞沒有清理出來,血淋淋的刑訊逼供場麵仿佛依然在眼前。息烽集中營廣場中有一組雕塑,不管是昂然挺立的,還是甸甸在地的,堅毅的目光無不透露出對自由的企盼和對信仰的堅定。為了心中的信仰和後人更多的自由,多少人不得不選擇犧牲。

說到息烽集中營,不得不說到軍統和戴笠。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民黨陣營裏,有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活動極少見諸報端,官職也並不顯赫,卻令達官貴人或拉攏或排擠,或敬畏或厭嫉。他就是以殘酷無情著稱(對美女除外,除了更換速度快了點),號稱“蔣介石的佩劍”、“中國的蓋世太保”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局長戴笠。當時,除蔣介石以外,戴笠比任何人都要有權力,他被認為是那時唯一能與蔣介石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見麵的人物。蔣介石將戴笠視為其最重要的親信之一是有原因的:戴笠這個黃埔六期生是少有的情報天才,他無師自通一手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龐大情報機關軍統。戴笠生前軍銜為少將(那陣子軍銜管理比較混亂,一說為中將,證據是戴笠常常在招待外賓的宴會和在軍統舉行紀念周時穿軍服掛中將銜),但他的部下卻有十來個中將、30多個少將。他的軍統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勢力滲透至黨、政、軍各個層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效率最高同時也是電訊破譯技術最先進的情報機關―軍統曾經破譯出日本海軍要偷襲珍珠港的密電,但由於美國當局懷疑是中國挑撥日美關係未引起重視,以致釀成嚴重後果。戴笠有著斬釘截鐵的領導作風和雍容大度的氣量,抗日立場是非常鮮明堅定的。抗戰中,刺殺汪精衛、刺殺天皇特使,刺殺大大小小的漢奸賣國賊,軍統特工深人淪陷區開展了廣泛的遊擊戰,起到了強大的威懾作用。抗戰結束時軍統全部注冊人員為4萬5千餘人,但軍統在抗戰中犧牲的就近2萬人,還不算其附屬人員。戴笠死後,國民政府追贈他中將軍銜,照集團軍總司令陣亡標準公葬,生平事跡存備史館。

功歸功、過歸過,兩者不可相抵,息烽看到的戴笠就是殺人的惡魔。

2011年8月

與康巴漢子零距離

雖然地處涼山彝族自治州,但木裏卻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包括彝、蒙、納西等10多個民族共同居住的藏族自治縣。老同學紮西、衛生局楊局長、縣醫院的邊馬院長、縣委呷絨部長……認識的一大堆都是藏族兄弟,他們有個共同點,都以自己是康巴漢子自豪。在藏族俗話裏,有“衛藏的法、安多的馬、康巴的人”之說,豪爽粗獷的康巴漢子,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藏族男人的代名詞。但康巴不能代表藏族,反而是遠離藏族核心區的藏族。“康”是邊遠之地,“巴”是人,“康巴”是指分布在康區說康巴方言的人。康區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和川藏高原的西北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青海玉樹、雲南迪慶都在康區之內。而木裏,因為緊鄰甘孜州,所以隸屬康巴方言區,倒也合情合理。康巴漢子被稱為藏族中的吉卜賽人,遊牧民族天性在康巴漢子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長年的遊牧生活使他們帶有萊鶩不馴的野性和奔放的氣質。我想,他們正是因為遠離藏族文化和宗教的核心區,被宗教和文化邊緣化了,才不像其他藏區那樣被搞得很壓抑;加上世代生活在山高穀深、江河縱橫的橫斷山區,嚴酷的自然環境塑造了康巴人的強悍。這兩個條件加在一起,便有了剿悍好鬥,天性喜愛流浪的康巴漢子。

康巴人的流浪有傳統。據說公元前300多年,亞曆山大率馬其頓軍隊東征,用短短的4年時間就征服了敘利亞、埃及和整個波斯。鐵騎越過印度河,在印度北部山區留下了一支純種的雅利安人,其中一部分到了康巴地區,傳說這就是康巴人的祖先。這一傳說被希特勒演繹到極致:希特勒在其著作《我的奮鬥》一書中曾提到,雅利安人是繼承神誌之民族,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全世界最優質的人種是日耳曼人和康巴人,野史盛傳康巴人是希特勒當年認為世上唯一同日耳曼人同樣優秀的一支人種,因為他們都是純種的雅利安人後代。不過,希特勒估計當年不太喜歡讀書,那陣兒查資料也沒有互聯網時代方便,加上他脾氣大,即便說錯r也沒有人敢指出來,所以多少有點亂說話的嫌疑。納粹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標準,是指金發碧眼的白種人就是雅利安人,但這個標準顯然有雙重性,至少他們認為金發碧眼的猶太人不是雅利安人。一般的學術資料認為,雅利安人屬高加索人種,該人種身材較大、皮膚淺白、麵長多毛、鼻骨高,被認為印歐語係民族的共同祖先。雅利安人至少有以下幾大分支:進人小亞細亞的安那托利亞高原的雅利安人和當地原居民融合,被稱為盧維人、帕來人等;進人希臘的被稱為希臘人;翻越阿爾卑斯山進入意大利的被稱為拉丁人,繼續向西的形成了西歐的塞爾特人,繼續向北的形成了北歐的日耳曼人;從裏海西岸分批南下進人伊朗高原,稱為伊朗雅利安人,早期進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被稱為米坦尼人和加喜特人,後來進人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被稱為米底人和波斯人;入侵南方說梵語的雅利安民族很早就已經進人到了印度北部,與最早的黃褐色文明;其他一些雅利安民族,還擴展到中亞的高山地區。

在納粹的鼓吹之下,為了創造黨衛之中的精英,希特勒曾嚐試選取軍中符合雅利安特征的男性與金發碧眼的女性結合,進行瘋狂的造人計劃,這個計劃被戰爭狂人命名為“生命之源”。大概希特勒認為日耳曼是一支崇尚英雄主義的民族,而他需要的,就是不斷補充那嗜血、好戰的而不斷失去的戰士。傳說希特勒竟想出絕招,派遣黨衛軍專程到喜馬拉雅山去尋找純種的雅利安人後裔,帶到德國與金發碧眼的雅利安女子結合,培養最優秀的雅利安人種,以滿足法西斯德國統治全世界的需要。就如同有人概括的二戰史: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3個煙不離手的煙鬼的軍隊,打敗了無不良生活習慣的希特勒指揮的紀律嚴明的軍隊,希特勒戰敗後,沒有人記錄過他是否和如何派人到康巴尋找優秀基因的事。但據說現在還有歐洲女子,專程到康巴地區為下一代尋覓優良遺傳基因的事,我的康巴兄弟們說及此事,都言之鑿鑿。

作為人類起源和文化起源的多中心主義者,我在想這事有些荒唐。希特勒認為純種的雅利安人是金發碧眼的,但康巴漢子肯定不符合這個條件,他們雖然符合雅利安人種身材大、鼻骨高的特點,但都是古銅膚色,顯然也沒有金發碧眼。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講,倒是跨地域的結合,肯定能培養更優秀的“雜種”。常見的康巴漢子長相英武、肩寬步闊、 目光深沉、豪爽粗獷,習慣留長發,辮子上還帶有紅絲穗“英雄結”,但在居住在城市的人裏麵,這一習慣在消失。

我喜歡這些康巴兄弟,除了因為他們分明的棱角、挺直的鼻梁、深邃的目光、高亢的歌喉、雄健剛勁的舞蹈賦予的與眾不同,更多是因為他們喝酒時論斤不論兩的豪邁、才打完架帶著傷卻坐在一起的恩怨分明、為朋友兩肋插刀的重信守義、服從宗教和家庭倫理的自覺,還有就是那些最男性化特征下流露出來對女人的柔情似水。中國是個農耕文明占主導的國度,但在我們越來越多使用“成功”作為社會人格去評價人的時候,在木裏,我還看到那麼多隸屬於遊牧民族的康巴兄弟,流露出來本屬於我們的自然人格―敢於冒險、認同規則、樂於分享。所以,帶著喝來的急性胃擴張,我笑著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