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菊(1 / 2)

位卑未敢忘憂國(代序)

周優錦

陳東平先生是我故鄉芙蓉好的老鄉,這次出版集子邀我寫序,我先問了他一個問題:“你一個民營企業家,既沒有專修過戲劇文學,又沒有充裕的時間。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用文學領域裏最難掌握的形式,寫了這九個劇本?”

他莊重地說了兩個字:“責任!”

我頓覺兩肩一沉,伸出雙手,鄭重地接過了文稿。讀完文稿,不由得對這位太湖流域的現代農民肅然起敬!

古籍《曆代名臣錄》裏,記載了明代一位賢臣——周枕。明朝初年,太湖流域水患嚴重,民不聊生。公元1403年,時任工部尚書的周枕臨危受命,負責治理太湖水患。他“上築東壩(今南京市高淳區東一壩鎮),攔安徽上水入長江;下開黃田、白卯諸港,引太湖之濤進揚子江”。經過多年努力,共治理芙蓉圩等20個圩區,使水患頻發的太湖流域,終成了江南米糧倉。

上世紀80年代始,一個叫“社隊辦企業”的新生事物,出現在這片曆來播麥種稻的土地上。到90年代,竟然蔚然成風!於是,一座座廠房,一片片商品房,像春天裏太湖邊的蘆葦一樣,迅速矗立在各個村鎮。昔日的種糧能手,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被賦予發展商品經濟的責任!

很快,一疊疊、一捆捆鈔票,塞滿、撐破了許多人的口袋。

與此同時,聚眾賭博、賣淫縹帽、吸毒販毒、行賄受賄、貪汙腐化、好逸惡勞、偷盜搶劫等等毒瘤,也像境外入侵物種“一枝黃花”一樣,飛速蔓延開來。麵對這些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的醜態惡行,極少數人似蒼蠅撲向腐屍——趨之若鶩;小部分人熟視無睹;大部分人雖然心急如焚,卻又無計可施。陳東平先生目睹這一切後,反反複複思考兩個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我能為改變這個現狀做點什麼?

經過認真調查研究,他首先找到了產生這些問題的曆史原因:千百年來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舊農民,成年累月為物質上火滿綠沒有精力,也沒有財力顧及精神生活。如今的新農民隻用了十年的時光,就以做夢也沒想到的樣子,突然“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摩托、轎車”!他們欣喜若狂,盡情享受豐富的物質生活帶來的快感,精神生活卻極度空虛。最終,沒有逃脫“富貴思淫”的魔咒。

他強烈地感覺到了肩上的社會責任!從道義和名義出發,決心要為改變這些社會惡習使把勁、出把力!深思熟慮之後,他義無反顧把這一責任擔在自己肩上。

他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時間,為著責任寫劇本,一直堅持多年。這次為這9個本子完稿,他累得幾乎虛脫。

因為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搞創作,所以這個集子裏的作品有許多鮮明的特點和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