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固澀劑(1 / 1)

凡以固澀藥為主組成,具有收斂固澀作用,以治氣血精津滑脫散失(表虛多汗、肺虛久咳、腎虛遺泄、小便失禁、久瀉久痢、崩漏帶下等)之證的方劑,統稱固澀劑,分為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固脫、澀精止遺和固崩止帶五類。

使用固澀劑時應注意:①適當配伍補益藥,以標本兼顧;②元氣大虧,亡陰亡陽者,不宜使用固澀劑;③實邪所致熱病多汗、痰飲咳嗽、火動遺精、傷食瀉痢、血熱崩漏、濕熱帶下等,均非本類方劑所宜。

第一節 固表止汗

牡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煆牡蠣黃芪麻黃根小麥。

【功用】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主治】諸虛不足(氣陰兩虛),自汗,盜汗,心悸,短氣。

【方解】

煆牡蠣——收澀止汗,斂陰潛陽。

黃芪——益氣實衛,固表止汗。

麻黃根——收斂止汗。

小麥——養心除煩止汗。

【臨床應用】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病後、術後、產後體虛,以及神經衰弱、更年期綜合征等出現的自汗、盜汗屬於正虛不固者。

【方劑歌】牡蠣散內用黃芪,小麥麻根合用宜,衛表自汗或盜汗,固表收斂見效奇。

第二節 澀腸固脫

真人養髒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罌粟殼肉桂訶子肉豆蔻人參白術當歸白芍木香炙甘草。

【功用】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甚則脫肛,腹痛喜得溫按,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解】

肉豆蔻——澀腸止瀉。

訶子——暖脾溫中,澀腸止瀉。

人參——大補元氣。

白術——益氣補脾,燥濕助運。

肉桂——溫腎暖脾,益火消陰,散寒止痛。

當歸——養血和血。

白芍——養血斂陰。

木香——理氣醒脾。

炙甘草——補中益氣(人參、白術),緩急止痛(白芍),調和藥性。

【使用注意】瀉痢雖久,積滯未清者,忌用本方。

【方劑歌】真人養髒木香訶,當歸肉蔻與罌殼,術芍參桂甘草共,脫肛久痢可固脫。

第三節 澀精止遺

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

【組成】沙苑蒺藜蓮子芡實蓮須煆龍骨煆牡蠣。

【功用】補腎澀精。

【主治】腎虛精關不固之證。遺精滑泄,腰酸耳鳴,舌淡苔白,脈細弱。

【方解】

沙苑蒺藜——補腎澀精。

蓮子、芡實——補腎澀精。

蓮須、煆龍骨、煆牡蠣——固澀止遺。

【使用注意】本方藥物多收斂固澀之品,故下焦濕熱或相火妄動所致之遺精、帶下者,不宜使用本方。

現代實驗研究表明,金鎖固精丸具有降脂、降酶、抗炎、收斂及止瀉的作用。

【方劑歌】金鎖固精欠蓮須,龍骨牡蠣與蒺藜,蓮粉糊丸鹽湯下,補腎澀精止滑遺。

第四節 固崩止帶

固衝湯(《醫學衷參西錄》)

【組成】白術生黃芪煆牡蠣煆龍骨山萸肉生白芍海螵蛸茜草棕邊炭五倍子。

【功用】固衝攝血,補氣健脾。

【主治】脾腎虧虛,衝脈不固證。血崩或月經過多,色淡質稀,心悸氣短,神疲乏力,腰膝酸軟,舌質淡,脈細弱。

【方解】

白術、黃芪——補氣健脾。

山萸肉、生白芍——補益肝腎,養血斂陰。

煆龍骨、煆牡蠣、棕邊炭、五倍子——收澀止血。

海螵蛸、茜草——化瘀止血。

【方劑歌】固衝湯中用術芪,龍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櫚炭,崩中漏下總能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