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理血劑(1 / 1)

凡以理血藥為主組成,具有活血或止血的作用,治療血瘀(血滯、瘀血)或出血病證的方劑,統稱理血劑,分為活血祛瘀與止血兩類。

使用理血劑時應注意:①見血休治血(要針對瘀血或出血的病因治療,不可見瘀消瘀,見血止血);②活血不破血;③止血不留瘀;④月經過多、孕婦慎用活血藥。

第一節 活血祛瘀

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柴胡枳殼甘草牛膝桔梗。

【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證。胸痛,痛有定處,舌黯紅或有瘀斑。

【方解】

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而養血(桃紅四物湯)。

柴胡、枳殼、甘草——和氣血而疏肝(合赤芍即四逆散)。

桔梗——開宣肺氣而上行。

牛膝——通行血脈而下行。

【配伍特點】氣血兼顧(活血祛瘀藥配伍理氣藥);活中寓養(活血祛瘀藥配伍養血藥);升降兼施。

【五逐瘀湯比較】

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與血府逐瘀湯常稱為五逐瘀湯,各方多以川芎、當歸、桃仁、紅花、赤芍為基礎藥物,均有活血祛瘀止痛作用。其中血府逐瘀湯配有行氣開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脅氣滯,引血下行之力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證;通竅活血湯配有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生薑等,故辛香通竅作用較好,主治瘀阻頭麵之證;膈下逐瘀湯配有香附、延胡索、烏藥、枳殼等疏肝行氣止痛藥,故行氣止痛作用較好,主治瘀阻膈下,肝鬱氣滯之兩脅及腹中脹痛;少腹逐瘀湯配有溫裏祛寒之小茴香、官桂、幹薑,故溫經止痛作用較優,主治血瘀少腹、月經不調、痛經等;身痛逐瘀湯配有通絡宣痹止痛之秦艽、羌活、地龍等,故多用於瘀血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痹痛或周身疼痛等。

【方劑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紅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第二節 止血

十灰散(《十藥神書》)

【組成】大薊小薊荷葉茜根側柏葉白茅根棕櫚皮梔子大黃丹皮。

【功用】涼血止血。

【主治】血熱妄行。吐血,咯血。血色鮮紅,舌紅脈數。

【方解】

大薊、小薊、荷葉、茜根、側柏葉、茅根——涼血止血。

棕櫚皮——收澀止血。

山梔——清熱瀉火。

大黃——導熱下行。

丹皮——涼血祛瘀。

【使用注意】本方燒炭存性而用,可加強收澀止血之功;原用法中以藕汁或蘿卜汁磨京墨調服,意在增強全方涼血止血之效。

【方劑歌】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荷丹櫚隨,二薊梔黃各炒黑,上部出血勢能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