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第十六計 欲擒故縱(1 / 2)

“釋義”為了要捉住他,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比喻為了更好地控製,故意放鬆一步。

“原文”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計名探源”這個計策的源頭可追溯到《老子》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意思是,要想縮得籠,暫且先要伸張開;要想削弱他,暫且先讓他強大;要想廢除他,暫且先讓他興旺;要想奪取他,暫且先去給予他。

“古代戰例”

諸葛亮七擒孟獲

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就是軍事史上一個“欲擒故縱”的絕妙戰例。

蜀漢建立之後,定下北伐大計。當時西南夷酋長孟獲率十萬大軍侵犯蜀國。諸葛亮為了解決北伐的後顧之憂,決定親自率兵先平孟獲。蜀軍主力到達瀘水(今金沙江)附近,誘敵出戰,事先在山穀中埋下伏兵,孟獲被誘入伏擊圈內,兵敗被擒。

按說,擒拿敵軍主帥的目的已經達到,敵軍一時也不會有很強戰鬥力了,乘勝追擊,就可以大破敵軍。但是諸葛亮考慮到孟獲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影響很大,如果讓他心悅誠服,主動請降,就能使南方真正穩定。不然的話,南夷各個部落仍不會停止侵擾,後方難以安定。諸葛亮決定對孟獲采取“攻心”戰,斷然釋放孟獲。孟獲表示下次定能擊敗蜀軍,諸葛亮笑而不答。孟獲回營,拖走所有船隻,據守瀘水南岸,阻止蜀軍渡河。諸葛亮乘敵不備,從敵人不設防的下遊偷渡過河,並襲擊了孟獲的糧倉。孟獲暴怒,要嚴懲將士,激起將士的反抗,於是相約投降,趁孟獲不備,將孟獲綁赴蜀營。諸葛亮還是把孟獲給放了。這次,漢營大將們都有些想不通。他們認為大家長途跋涉,這麼輕易地放走敵人簡直是像開玩笑一樣。諸葛亮卻有自己的道理:隻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讓人心服。

孟獲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優給他獻了個計謀。半夜時分,孟優帶人來到漢營詐降,諸葛亮一眼就識破了他,於是下令賞了大量的美酒給他們,使孟優帶來的人喝得酩酊大醉。這時孟獲按計劃前來劫營,卻不料自投羅網,被再次擒獲。這回孟獲卻仍是不甘心,諸葛亮便第三次放虎歸山。

孟獲回到大營,立即著手整頓軍隊,等待機會出擊。一天,突然有探子來報告:諸葛亮正獨自在陣前察看地形。孟獲聽後大喜,立即帶了人趕去捉拿諸葛亮。不料這次他又中了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甕中之鱉。諸葛亮知道他這次肯定還是不會服氣,便再次放了他。

孟獲帶兵回到營中,他營中一員大將帶來洞主楊峰,因跟隨孟獲亦數次被擒數次被放,心裏十分感激諸葛亮。為了報恩,他與夫人一起將孟獲灌醉後押到漢營。孟獲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內賊陷害。諸葛亮便第五次放了他,讓他再來挑戰。

這次,孟獲回去後不敢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這木鹿大王的營地極為偏僻,諸葛亮帶兵前往,一路曆盡艱險,加上蠻兵使用了野獸參與作戰,使漢兵敗下陣來。這之後漢兵又碰上了幾處毒泉,使情況變得更為不妙。幸虧不久,諸葛亮得到伏波將軍及孟獲兄長孟節指點,他們才安全回到大營。

回營後,諸葛亮造了大於真野獸幾倍的假野獸。當他們再次與木鹿大王交戰時,木鹿的人馬見了假獸十分害怕,不戰自退了,孟獲又被抓獲。這次孟獲心裏雖仍有不服,但再沒理由開口了,諸葛亮看出他的心思,仍舊放了他。

孟獲被釋後又去投奔了烏戈國。這烏戈國國王兀突骨擁有一支英勇善戰的藤甲兵,所裝備的藤甲刀槍不入。諸葛亮對此卻早有所備,他用火攻大敗烏戈國的藤甲兵。孟獲第七次被擒,諸葛亮故意要再放了他。孟獲忙跪下起誓:以後將決不再謀反。諸葛亮見他已心悅誠服,覺得可以利用,於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蠻之地,孟獲等聽後不禁深受感動。從此,蜀國西南安定,諸葛亮才得以舉兵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