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1 / 2)

“釋義”聯絡距離遠的國家,進攻鄰近的國家。本來是戰國時秦國采取的一種外交策略,後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原文”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上火下澤。

“計名探源”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範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範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

公元前270年,秦國穰侯魏冉正要發兵攻打齊國的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上書人說有緊急事要親見秦王。秦昭襄王即位後,因為大權都被太後和魏冉操縱了,因不得誌而鬱鬱寡歡,很想得到有識之士的幫助,來擺脫太後和魏冉的控製,所以立即答應在離宮召見這位上書的人。

當秦昭襄王乘車到離宮去的時候,半路上有一個大漢擋著不肯避讓。

“大王來了!”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著。

“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我隻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從沒聽說有什麼大王呀!”擋道的大漢高聲叫嚷著。這幾句話被車內的秦昭襄王聽見了,知道這位大漢不是等閑之輩,趕忙下車,扶起大漢,好言好語一問,才知道此人就是上書的範雎。

秦昭襄王把範雎請到離宮裏,讓左右退出,誠懇地請教治國之策,不論太後、穰侯,還是自己的失誤,都可以直說。

範雎剛才不肯讓道,是用來試探秦王誠意的,現在看見大王確實至誠至懇,就一針見血地說:“秦國的軍事力量足以征服諸侯,可是十五年來並沒有什麼進展,這不能不說是掌握秦國大權的太後和穰侯不願真心為秦國出力,而大王在策略上也有失偏頗呀!”

秦昭襄王點點頭,謙虛地問道:“先生說的都是實話,請你詳細地分析給我聽聽好嗎?”

範雎說:“太後和穰侯專權的事,我們以後再細談。這次單說大王失策的事。眼下穰侯不是正要出兵攻打齊國嗎?可是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隔著韓、魏兩國。大王即使把齊國打敗了,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齊國還有得而複失的危險。最好的策略是遠交近攻,把齊國暫時團結起來,先把臨近的韓國、魏國拿到手,再發兵攻齊,齊國就容易攻下了。”

秦昭襄王十分讚賞範雎製定的遠交近攻的策略,就拜他為客卿。幾年後,又撤了穰侯的職,剝奪了太後參政的權力,於是正式任命範雎為丞相。從此,秦昭襄王傾力推行範雎的遠交近攻的方針,擊破了其餘六國的合縱勢力,擴大了疆域,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麵都做好了準備。

“古代戰例”

鄭莊公外交手段高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並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取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

當時,鄭國鄰近的宋國、衛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