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學家。他小的時候,以能詩善文而被稱為神童,其中有個“戲作葫蘆詩”的故事,更是幽默有趣。
侯方域,字朝宗,號雪原,出生於公元1618年,河南商丘人。他的家庭,是一個書香世家。他自幼聰慧,愛讀詩書,且能過目不忘,很受父母喜愛。由於他智力開發早,當他剛剛六歲的時候,便被父母送到學校讀書去了。在學校,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經常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鄰裏的誇讚。可他並沒有滿足,而是認為:“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況且書海無邊,知識無垠,有什麼可驕傲的呢?要真正達到古人所說的‘受八州而不滿,旱九年而不枯’,還須要加倍地發奮努力才能達到。”所以,他把老師的表揚、鄰居的稱讚、父母的寵愛,作為鞭策和激勵自己的動力,讀書也就越發勤奮了。
在讀書中,他雖然攻讀經書,但更喜歡讀文學。他把唐朝的韓愈、宋朝的歐陽修,當作自己的偶像和奮鬥的目標,因而在學習中也就把重點放在了研究他們兩人的作品上。到他八九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出口成詩,提筆成文,成為聞名遐邇的神童了。
當時,凡是認識侯方域的人,隻要見了麵,就要讓他吟詩,甚至一些文人學士、社會名流也要主動去拜訪他。
但是,侯方域卻不願輕易動筆,賣弄詩文,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一般不給人吟詩。
這個“戲作葫蘆詩”的故事,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
有一天,幾個和尚坐在菜地的葫蘆架下休息,正好侯方域外出回家從此路過,幾個和尚攔住了他的去路。侯方域再三向他們解釋,說家中有急事,可那幾個和尚就是不放,非要讓他作一首詩,然後才肯放行。侯方域被逼無奈,又要急著回家,不願意和他們繼續爭執下去,便答應了他們的要求,並要他們盡快出題。
和尚們見他答應作詩,一個個興高采烈。但是以什麼為題呢?恰在這時,有個和尚猛一起身,腦袋正好碰到葫蘆架的一個大葫蘆上,疼得他撇著嘴“唉喲”“唉喲”地直叫痛,引得其他幾個和尚哈哈大笑,於是他們便說:“就以這葫蘆架為題吧!”
侯方域剛才看到和尚的光頭碰在了又大又圓又光亮的葫蘆上,逗得他差一點笑出聲來。今又聽幾個和尚竟要他以此為題,更覺得他們實在是太蠢,於是,便想以作詩戲弄他們一下。隻聽他開口念道:
葫蘆架上葫蘆藤,
葫蘆架下葫蘆明。
葫蘆碰著葫蘆頭,
葫蘆不疼葫蘆疼。
眾和尚聽後,無不拍手稱奇,哈哈大笑說:“吟得好,吟得好,全是葫蘆!”
當他們笑過之後,仔細一尋思,方才回過味來,原來是受了侯方域的戲弄;再一看侯方域,早已走得沒影了。
侯方域長大後,以工詩古文,善於敘事而成為著名的文學家,與當時的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合稱為“四公子”。
清軍入關後,他曾參加河南鄉試,中副榜。其著作主要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