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在洪燭的一生當中,他都不會忘記北京一個叫麥子店的地方。麥子店永遠是他記憶的安慰者。麥子店是坐落在北京郊外的小村莊,有一百零一戶人家,洪燭是最後一位到這裏來住的居民。一年後,這裏變成了一片熱氣騰騰的建築工地。在這裏住著河北來的菜販、安徵來的保姆、福建來的鍾表匠、四川來的女招待、浙江來的琴師等。1990年至1991年洪燭住在麥子店一間隻有兩張席夢思床大小的低矮平房裏讀書、寫作,洪燭生活得像個時代隱士,以至農民房東驚訝他每天不出屋在閉門忙碌些什麼。因為洪燭既沒朋友來,又不出門串親戚,除了上班就是每星期日騎車到郵電局發信。這位房東哪裏知道,洪燭每天晚上六點半即進入一種“非現實狀態”,開始“炮製”他那“洪燭體”散文。天天如此。洪燭以一年工百多篇散文的速度向全國的報紙雜誌進行地毯式轟炸,使他的作品發遍中國的大江南北,有序英雄末路唱大風雜誌報紙的地方,就有洪燭的名字。那年,洪燭被二家大報紙評為當今散文界的神射手。可有誰知曉,這位浪漫主義的最後一個騎士在冬天零下二十多度的氣溫中,將能蓋到的東西都蓋在身上。即使這樣,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寫作。多年後,洪燭終於在北京城裏一個叫沙灘的地方分到一間隻有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結束了他的漂泊生活。但洪燭仍然感激麥子店,如果沒有那段真實而又艱苦的日子,也就沒有他的今天。回憶那段生活,洪燭說自己什麼苦都可以吃,就是不忍心讓遠在南京的父母惦記。他父親幾次來京出差,洪燭都不肯讓老父親去他的住處看一看。那隻是一間70年代留下的抗震棚而已,房間頂上糊滿了過期的舊掛曆。
現在,洪燭巳成了名副其實的作家了。除了寫詩歌、散文和小說,洪燭還是一名精明能幹的叢書策劃人。“中國文壇黑馬”叢書、"外省人在北京”叢書、“九州方陣”叢書、“北京青年散文家群落”叢書等都是由洪燭策劃的,而且相當成功。洪燭說:“我之所以這樣幹,目的就是要使那些純文學作家走向市場,讓他們寫純文學暢銷書,提高暢銷書的檔次,在作家與出版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值得人們注意的是,洪燭不僅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出版社的編輯,而且是一位漸漸走向成熟的叢書策劃人,這種多棲角色在中國文壇是不多見的。洪燭認為寫作最重要的是要對事物的深度體驗和過人的毅力。也正是憑借著他的才華及對世界不斷的認識、獨特的感悟,洪燭的散文才別具一格,更具詩人的想像和浪漫,蠃得了廣大讀者的青睞。作家古清生在評價洪燭的散文時說:“洪燭的散文以多夢時節的心靈切入,筆下流動著這位金陵才子對世界最初的打量和在成長歲月裏萌動的對至美的追求,可以觸摸到一個現代青年的浪漫情懷,體現了新一代文化青年在現世中構築精神家園的努力,在精神承接上,洪燭的散文有著更多的五四文化因子。”
在洪燭的靈魂深處有四個主義:理想主義、古典主義、浪漫主義、英雄主義。對此,洪燭進一步解釋說:“一個男人要有征服世界的行動和勇氣,要有奮鬥意識,要對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要為夢想負責。”我問洪燭:“你在事業上已經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那你對愛情生活是怎麼樣看的呢?”他回答道:“愛情這種東西是一件易碎品,對於一個幹事業的男人來說,愛情無疑成為他的一個負擔,但我認為,一個對事業不專一的男人也是一個對愛情不專一的人。”跟生活掰手腕兒,讓靈魂俯臥撐!這,就是洪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