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人”是人們對傳說中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南坡的高山懸崖間的奇異動物的稱謂,尼泊爾的舍巴人稱之為“耶提”。
矗立在中國和尼泊爾兩國接壤之間的喜馬拉雅山,不僅以其世界之巔的高聳吸引無數國內外的登山勇士,而且近百年來又以傳說有雪人之謎,燃起眾多考察者的揭謎熱情。
對“雪人”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在一張描繪著西藏高原野生動物的中國古畫中,就出現了“雪人”的畫像。
喜瑪拉亞雪山環境早在1832年,尼泊爾的第一位英國公使B·H·霍德森在他的著述《阿爾泰·喜馬拉雅》一書中描述了一種尚未為人知的生物,它“能直立行走,遍體長長的黑毛,沒有尾巴”。自那以後,雪人常以這種或那種樣子在人們的視線中時隱時現。
1887年,英國軍醫、法學博士兼林奈學會會員瓦德爾少校,在錫金5000米高的雪地上,看到一些像人腳印的巨大腳印,當地挑夫告訴他,那是“雪人”的足跡,瓦德爾在他所著的《喜馬拉雅群山之間》一書中也寫到了當地人講的“雪人”,但聲明他自己並沒見過。從此“雪人”這個名字便更廣泛傳播開來。
耶提的足印拓片有關“雪人”的傳聞由來已久,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能要數清人紀昀所撰的《灤京消夏錄》了。其一雲:“方桂,烏魯木齊流人也,嚐牧馬深山,一馬忽逸去。攝跡往覓,隔嶺聞嘶聲甚急。循聲至一絕穀,見數物,似人似獸,周身鱗皮斑駁如古鬆,發蓬蓬如羽荷。目睛突出,色純白,若嵌二雞卵,共按馬生齧其肉。”
20世紀50年代,由於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成功,雪人的傳聞迅速傳到了世界各地,世界上很快形成了一股“雪人熱”。很多國家紛紛派遣探險隊進入到喜馬拉雅山人跡罕至的雪嶺冰峰進行考察。在中國國家體委組織的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就曾有調查“雪人”的項目。
1951年11月8日,英國登山隊隊長錫普頓和華德從聖母峰勘察歸來,正在探測萬比冰川的西南坡時,在那裏發現了一串像人的巨大腳印。錫普頓拍下了幾張清晰的腳印照片。腳印長313厘米,寬188厘米,拇趾很大而且向外翻開,表示留下腳印的是一個約有2.2米高的直立兩足行走的動物,而且動作很靈活,第二趾瘦長,其餘足趾則較短,後部還連在一起,大足趾和其餘足趾看起來是分開的。錫普頓深信,在喜馬拉雅山“有一種像猿的巨大生物存在,這種生物是科學界還未能確定的,至少不在已知的中亞洲地區動物之列。”
錫普頓說,熊的足跡沒有這麼大;如果說是因雪融化而擴展了,則不可能這麼清晰。他說:“真正使我毛骨悚然的是,在那裏,我們不得不跳過冰隙。才能清楚地看到,冰隙裏有這個生物腳趾踏過的痕跡。”
1948年,挪威一位名叫簡·弗羅斯特斯的探鈾礦者聲稱,在錫金的澤莫·加普附近,他遇見了兩個雪人,其中一個向他進攻並嚴重地打傷他的肩胛。
20世紀50年代,在尼泊爾發現了雪人的皮膚碎片,1個食指的關節和1個木乃伊狀的拇指。經動物學家和人類學家鑒定,它們幾乎和人的一樣。在某些方麵類似尼安德特人(更新世晚期、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古人)。
1952年意大利人湯布茲聲稱,他在喜馬拉雅山脈的卡布爾山麓,看到一隻“耶提”(“雪人”的藏語音)在300米之外匆匆走過,隨即消失在雜亂的冰堆後麵。湯布茲寫道:“耶提外形像人,周身長滿了暗色的長毛,健步如飛……”
1954年英國到喜瑪拉雅山尋找“雪人”的考察隊,在尼泊爾一座喇嘛廟裏發現這裏保存著的兩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的“雪人”頭皮。皮上長滿了夾雜著褐色的紅色長毛。頭皮曾被送往巴黎、倫敦、芝加哥的博物館請專家鑒定。結果,證實為“雪人頭皮”是用羚羊頭皮偽造的。但英國著名的研究靈長類的專家奧斯曼·希爾不同意它是偽造的,他認為這塊頭皮的毛雖與羚羊毛有相似之處,但帶有猿的特征,他將這些毛的色素與羚羊的相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排列方式並不相同。
此外,頭皮上的寄生蟲也與羚羊的不同。這樣一來,這兩張頭皮的真偽又成了一個有爭議的懸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