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向我神秘地眨眼,悄悄說:
“死是不存在的,因為……”
我不想聽因為什麼。
當然,死是不存在的。
}wh}後記
1992年底,在妞妞死後一年,我把自己關在屋裏,開始寫這本書,於1993年7月寫出初稿。1994年7月,完成第二稿。此後,我便把稿子擱了起來,一擱又是快兩年。我對它不滿意,想再改一改。然而,我終於發現我無法把它改得使自己真正滿意了,決定隻作必要的刪節,便立即交付出版。
我不知道這本書該怎樣歸類。它不像小說,因為缺乏小說的基本要素——情節的虛構。它也不像散文,因為篇幅太長。它好像也不能歸入報告文學一類,因為它的主角隻是一個僅僅活到一歲半的嬰兒,並無值得報告的事跡。最後我對自己說:就讓它什麼也不像吧,它隻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曆程,這段如此特殊的曆程本來就是無法歸類的。
這本書第二稿完成後,應《中國婦女報》一位編輯的要求,我從書稿中摘選出了很小的一部分,在她供職的這家報紙上連載。我為摘登寫了一個小引,比較準確地表達了我寫這本書的動機,現抄錄在此——
我為妞妞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就叫《妞妞》,還有一個副題:“一個父親的劄記”。妞妞隻活到一歲半,而離開我已經快三年了。妞妞活著時喜歡玩書,抓到隨便一本書便會快樂地喊叫:“妞妞的書!”這聲音一直在我的頭腦裏盤旋,叮囑我寫出了這本真正屬於她——至少是關於她——的書。
當然,這本書也是為我自己寫的。一個曇花一現般的小生命,會有多少故事呢?可是,對於我和我的妻子來說,妞妞的故事卻是我們生命中最美麗也最悲慘的故事,我不能不寫。妞妞出生後不久就被診斷患有絕症,帶著這絕症極可愛也極可憐地度過了短促的一生。在這本書中,我寫下了妞妞的可愛和可憐,我們在死亡陰影籠罩下撫育女兒的愛哀交加的心境,我在搖籃旁兼墓畔的思考。我寫下這一切,因為我必須卸下壓在心頭的太重的思念,繼續生活下去。
如果有人問,這本書對世界有什麼意義,我無言以對。在這個喧鬧的時代,一個小生命的生和死,一個小家庭的喜和悲,能有什麼意義呢?這本書是不問有什麼意義的產物,它是給不問有什麼意義的讀者看的。
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今天把這本書交付出版時,不但書中講述的這個小生命已死去四年多,書中講述的這個小家庭也不複存在了。
我和雨兒分手了。
直到現在,仍然常有不知情的好心人關切地打聽我和雨兒是否又有了孩子,我不知所對。
不可能再生一個妞妞了。那惟一的妞妞因此而永恒了。
我當然相信,不管今後我和雨兒各自將走過怎樣的生活道路,我們都永遠不會忘記妞妞,不會忘記我們和妞妞一起度過的日子。
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著,還得朝前走。經曆過巨大苦難的人有權利證明,創造幸福和承受苦難屬於同一種能力。沒有被苦難壓倒,這不是恥辱,而是光榮。謹以這一信念與雨兒共勉,並祝願她從此平安。
1996.3.16.
}wh}附錄
詩四首
}blc}軟弱
人生來是軟弱的
軟弱又怎麼樣
東倒西歪反正站了起來
走過多麼平淡的歲月
如果鐵石心腸
活算什麼卓絕
人終究是軟弱的
軟弱又怎麼樣
軟泡硬挺還是倒了下去
惜別多麼絢爛的年華
如果鐵石心腸
死算什麼偉大
}blc}走出深刻
已經很久了
走出深不可測的峽穀
不再堅持但也不隨波漂浮
在小河邊坐下
赤腳拍打水花
和孩子們一起玩沙土
已經很久了
走出神秘的夜幕
不想看透但也不是糊塗
向黎明深深鞠躬
昨晚我一夜無夢
易經時髦了更加不愛讀
已經很久了
走出孤零零的小屋
不再敏感但也並不麻木
知道自己很普通
騎車留心紅綠燈
我死了大街擁擠如故
走出深刻已經很久了
想漸漸走出痛苦
走不出也決不傾訴
}blc}女兒
女兒是水
在父親的心裏溫柔
把荊棘叢生的記憶
溫柔成一種倒影
女兒是春天
在父親的歲月裏鮮豔
把沒有彩虹的道路
鮮豔成一片風景
女兒當然不是插曲
女兒是父親的宿命
使生存和死亡
都足夠平靜
女兒我的女兒是沙灘上
一串小小的腳印
我徒勞地阻擋海潮
我的徒勞是不朽的碑銘
女兒我的女兒沒有故事
留下了許多燦爛的笑容
一輩子隻有一次生日
也隻有一次飄零
}blc}四月
攀著冬季漫長的階梯
又回到這片
鮮花盛開的墓地
我躺下默想
世界是否一個重複的故事
這是愛情的季節
對近在咫尺的死亡毫無戒心
一個小生命曾經誕生
徹底改變了我
當然她太弱小
改變不了曆史
在公園裏
人們輕鬆地嬉戲
仿佛已經忘記
其實也不必一副悲天憫人的樣子
四月來去匆匆
從不留下遺言和地址
生命中的無奈
這是妞妞六周年的忌日,天色陰鬱,我打電話問候雨兒。她說,她記得六年前的今天是晴天。她還說,妞妞現在該在上小學了。她隻能說這些,也許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多麼無奈。這些天,我曾經回到我們共同養育妞妞的屋子,那裏已經麵目全非,隻在一個被遺忘的頂櫃裏塞滿了妞妞的玩具,仍是當年我存放的原樣,我一件件取出和摩挲,仿佛能夠感覺到妞妞小手的餘溫。毋需太久,妞妞生活過的痕跡將在這所屋子裏消失殆盡,而即使我們能夠把這所屋子布置成永久的博物館,我們也仍然不能從中找到往事的意義。
在把《妞妞》一書交付出版以後,我自以為完成了一個告別的姿態——與妞妞告別,與雨兒告別,與我生命中一段心碎的日子告別。我不去讀這本書。對於我來說,它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座墳,我壘築它是為了離開它,從那裏出發走向新的生活。然而,我未嚐想到,在讀者眼裏,它仍然是一本書。我無法阻擋它常常出現在暢銷書的排行榜上,無法阻擋湧向書攤書店的大量盜印本,無法阻擋報刊上許多令人感動的評論。那麼,也許我不應該把如此私密的經曆公之於眾,使之成為又一個社會故事?或者相反,正因為它不隻是一個私人事件,還蘊含著人類精神的某種相同境遇,我便應該和讀者一起繼續勇敢地麵對它?
可是我知道,問題並不在於是否勇敢。我相信我有足夠的勇氣麵對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一切,我甚至敢於深入到悲劇的核心,在純粹的荒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並不會因此出現奇跡般的變化。人們常常期望一個經曆了重大苦難的人生活得與眾不同,人們認為他應該比別人有更積極或者更超脫的人生境界。然而,實際上,隻要我活下去,我就仍舊隻能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我依然會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渦。譬如說,許多讀者對於我和雨兒的終於離異感到震驚和不解,他們希望得到一個比一般離異事件遠為崇高的解釋。事實卻是我和雨兒與別人沒有什麼不同,苦難和覺悟都不能使我們免除人性的弱點。即使我們沒有離異,我們仍會過著與別人一樣的普通的日子。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體驗必定也是最無奈的,它們缺乏世俗的對應物,因而不可避免地會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沒。當然,淹沒並不等於不存在了,它們仍然存在於日常生活所觸及不到的深處,成為每一個人既無法麵對、也無法逃避的心靈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