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我國傳統文化啟蒙教育讀物,最普及的當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四部書在民間簡稱“三百千千”,是舊時兒童上學必讀之書。

《三字經》是南宋著名學者王應麟編撰的,明、清學者又陸續補充。辛亥革命後,章炳麟於1928年又把此書重訂。他在《重訂三字經題辭》中對這部書給予很高評價:“先舉方事類,次及經史諸子,觀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雖字有重複,辭無藻采,其啟人知識過之。”可見此書一問世就受到曆代學者的重視。這部書不僅在我國廣泛流傳,在國外也深受歡迎,已被譯成多國文字,在亞、歐等國發行。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此書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向全世界推廣。

《百家姓》,編撰者不可考。此書約成於宋代,書中把宋朝的國姓趙列為首姓。這部書的實用價值很高。書中雖無文理,隻是單字排列,但把眾多姓氏輯為四言韻文,既便誦讀,也容易記憶,故而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人人必讀之書,為雅俗所共賞。

《千字文》,南朝梁代周興嗣所撰。周興嗣曾任員外散騎侍郎,是一位文學侍從之臣。他博學多才,文思敏捷。據《南文·周興嗣傳》己載:“周興嗣字思纂,陳郡項人,博學善屬文,武帝嘉之。”據《太平廣記》所記:《千字文》的編纂過程是,梁武帝讓人拓取王羲之的墨跡一千個雜亂無序的不同單字,命周興嗣編撰成四言韻文,還要求有文理。周興嗣隻用了一夜工夫就編綴成書。但是,由於用腦過度,一夜之間頭發全白了。《千字文》內容豐富,涉及到天文、地理、曆史、文化、道德、倫理等各個方麵,被稱為才子奇書。

《千家詩》,最早的版本是南宋劉克莊編的《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劉克莊,號後村居士,故此書也稱《後村千家詩》。但是現在流行的《千家詩》是後來編的,即《新鐫五言千家詩》和《重訂千家詩》,分別由王相和謝材得所編選。此書原來隻收唐宋詩人作品,共有二百二十四首,其後有人把兩首明詩編入,成為今天傳世的版本。這部書編輯目的明確,是給初學詩的人閱讀。因此所收錄的隻是五、七言絕句和律詩,多是臉炙人口的名篇。

為便於讀者閱讀、學習和參考,現特把這四部書合編在一起,書名采用早已在民間流傳的《三百千千》,並加以簡要注解。限於編者水平,疏漏在所難免,謹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陳玉剛於北京寓所

199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