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雷電放電現象外,在自然界中,還有一些生物可以放電,其中以電魚最為奇特。
目前,人類已知的電魚約有500多種,人們僅研究20餘種,如分布在非洲尼羅河的電鯰、南美洲淡水湖中的電鰻及生活在太平洋中的電鰩。
電鰩棲居在海底,背腹扁平,頭和胸部在一起。尾部呈粗棒狀,像團扇。一對小眼長在背側麵前方的中間。電鰩最大的個體可以長到2米,小的在0.3米以下。世界上有好多種電鰩,其發電能力也各不相同。非洲電鰩一次發電的電壓在200伏左右,中等大小的電鰩一次發電的電壓在70~80伏,像較小的南美電鰩一次隻能發出37伏電壓。
電鰩之所以能夠發電,是有其自身特殊的生理結構的。在頭胸部的腹麵兩側,各有一個腎髒形蜂窩狀的發電器。它們排列成六角柱體,叫“電板”柱。電鰩身上共有2000個電板柱,有200萬塊“電板”。這些電板之間充滿膠質狀的物質,可以起到絕緣作用。每個“電板”的表麵分布有神經末梢,一麵為負電極,另一麵則為正電極。電流的方向是從正極流到負極,也就是從電鰩的背麵流到腹麵。在神經脈衝的作用下,這兩個放電器就能把神經能變成為電能,放出電來。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可是,由於數量很多,就能發出很強的電壓來。生物遺傳學專家告訴我們,電鰩的每一個電板,隻是肌纖維的變態。發電器官是從某些鰓肌演變而來的。在演變發生過程中,解除了腮肌原來的職務,而承擔了新的作用——發電。電鰩可以放出50安培的電流,電壓達60~80伏,有海中素有“活電站”之稱。電鰩每秒鍾能放電50次,但連續放電後,電流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完全消失,神奇的是休息一會兒後它們又能重新恢複放電能力。由於電鰩會發電,人們稱呼它們為活的發電機、活電池、電魚等。
太平洋中的電鰩電鯰原產於非洲剛果河,鯰科。體長50~60厘米,圓筒形,尖頭小眼,嘴部有三對須。全身粉紅色,體裸露無鱗。當受到刺激時可瞬間發電。喜歡在水溫22℃~28℃,水質為弱酸性軟水的水域。
電鯰的發電器官很特別,它是由體內許多電板組成的,這些電板分布在身體皮膚和肌肉之間,頭部是正極,尾部為負極,電流流向是從頭部流向尾部。當電鯰在水中活動時,身體的任何一部分觸到敵人或其他物體,馬上就產生一種強大的電流,將對方擊倒。電鯰放出的電一般可達150伏左右,最高電壓為200多伏,它的有效範圍的半徑為6米左右。電鯰放電的主要目的有兩種,一種是為了捕獲食物,以便讓自己生存下去;另一種是為了防禦敵人,來保護自己。它強大的電流不僅能擊死一些相對小的動物,甚至比它大得多的水生動物,也可能成為它的電下亡魂,難怪人們稱它為“水中高壓電”。
電鰻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種淡水魚,它們具有像鰻魚般細長的身體,卻是鯉魚的同類。電鰻尾部占了身體的大部分,內中有強力的發電器官。成魚能發出600~800伏特的強力電壓,可電死蛙或魚然後食用,有時像河馬那樣大型的動物,也會不小心觸電而被麻痹,以至於淹死在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