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委曲求全、長樂自安——馮道(1 / 1)

7.委曲求全、長樂自安——馮道

在五代十國的時候有一位官場不倒翁,就是馮道。馮道經曆了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長達二十多年,在當時也在中國曆史上創造了一個神話。這樣的人物我一般都會認為是有大智慧的,可是不知道馮道是大智若愚,還是真的有愚的地方,總之也留下了一些讓人詬病的地方。

馮道在自己還沒有發跡的時候就寫過一首詩:

莫為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從這首詩中我們就能夠看出馮道那種想要潔身自好又想保全自身的人生哲學,他並沒有打算做一個錚臣、諫臣,而打算做一個安樂的臣子。所以才有了他後來“曆任四朝,三入中書,在相位二十餘年”的仕途。乾祐三年,馮道又寫了一篇文章,題為《長樂老自敘》,在這篇文章裏馮道寫了自己在後唐、後晉、後漢三朝的時候所獲的榮寵,通過文章的描述我們能夠看到馮道是官越做越大,可以說的上是光宗耀祖。“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表達他老而自樂的態度,但是馮道在文中也承認自己“奉身即有餘矣,為時乃不足”,並且很清楚地知道這“不足”在於“不能為大君致一統、定八方,誠有愧於曆職曆官”。馮道對自己的認識還是很清楚的,他甚至可以預見到後人對他的評價會是“知之者,罪之者,未知眾寡矣!”

回想一下曆史,唐末五代時期,天下大亂,將近八十多年的時間當中都是在爭權奪勢的過程中,各個皇帝換來換去,邊疆民族戰火紛飛,在古代的時候邊疆民族的人對於漢族人來說就是外國人,用當時的“外國人”來統治漢族人,肯定會矛盾重重。但是馮道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活了七十三歲才死,而且在那樣亂的年代,他為相二十多年,甚至每一個朝代變動的時候,都要請馮道去輔政,再加之當時的大多數皇帝都是暴政酷刑,按照儒家的觀點來看,這些皇帝都是“亂臣賊子”或者昏君暴君,而風道就是在這些人的統治之下安樂了七十多年,可謂是名副其實的不倒翁。作為儒家經籍的創始人,馮道竟然在官場上委曲求全、逢迎於眾多皇帝之間,所以他在曆史上背上了很多的罵名。歐陽修就曾經罵過馮道,說中國讀書人的氣節都被馮道喪盡了,馮道為四朝做過事、在六個皇帝那裏做過宰相,就是所謂的“有奶便是娘”,是最沒有氣節的一個人。

對於馮道的評價,後世褒貶不一,很多人認為這種委曲求全、長樂自安,實在不是一個當朝宰相應有的氣節,這些是愚臣的表現。還有的說做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作為宰相就應該有所抱負,而不能唯唯諾諾。但是我更期望將馮道這種處世哲學看作是大智若愚,不是真的委曲、不是真的安於現狀,隻是在動蕩年代的一種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