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屢戰屢敗、謂之媼相——童貫(1 / 1)

10.屢戰屢敗、謂之媼相——童貫

“貫握兵二十年,權傾一時,奔走期會過於製敕。嚐有論其過者,詔方劭往察,劭一動一息,貫悉偵得之,先密以白,且陷以他事,劭反得罪,逐死。貫狀魁梧,偉觀視,頤下生須十數,皮骨勁如鐵,不類閹人。有度量,能疏財。後宮自妃嬪以下皆獻餉結內,左右婦寺譽言日聞。寵煽翕赫,庭戶雜遝成市,嶽牧、輔弼多出其門,廝養、仆圉官諸使者至數百輩。窮奸稔禍,流毒四海,雖菹醢不償責也。”

——《宋史》

童貫少年的時候性情乖巧,每當皇上有什麼需求的時候,童貫很善於揣度皇上的意思,預先作出安排。到宋徽宗即位的時候,童貫已經是宮中的供奉官。

公元1111年,皇上封童貫為檢校太尉,令童貫代表大宋出使契丹。《宋史》記載:“政和元年,進檢校太尉,使契丹。或言:‘以宦官為上介,國無人乎?’帝曰:‘契丹聞貫破羌,故欲見之,因使覘國,策之善者也。’使還,益展奮,廟謨兵柄皆屬焉。”童貫從契丹回來之後,權勢越來越大,很快便掌握了朝廷內外的軍政大權。由於童貫是閹人出身,經常做一些壞事,並且掌握很大的權勢,所以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媼相”,“媼”是“女的”的意思,其實是對童貫的一種譏諷。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蔡京為太師,賜印文曰‘公相之印’,因自稱‘公相’。童貫亦官至太師,都下人謂之‘媼相’。”

童貫雖然屢次帶兵出戰,但是卻沒有軍事才能。童貫帶兵攻打西夏的時候,派少數兵馬駐守蕭關古骨龍,派大將劉法攻取朔方,劉法認為這樣行不通,童貫卻對他說:“你在朝廷上領命的時候說一定能成功的,現在卻說不能成功,原因是什麼?”將軍劉法隻得出戰,最後戰死。劉法戰死之後,童貫隱瞞戰事失敗的事實,連連給朝廷報捷,百官雖然都對童貫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後來,朝廷派童貫帶領二十萬大軍北伐燕京,童貫不僅大敗而回,而且乞求金兵代取燕京,還花費數百萬贖回燕京等空城,並大言不慚地說自己有恢複之功。在宋金交戰的時候,童貫認為無力應對金國,於是打算逃回京城,太原守將張孝純譴責童貫:“你現在應該號令兵馬全力以戰,現在怎麼能就這樣把土地交給敵人呢?”童貫厚顏無恥地說:“我是宣撫,又不是來守邊疆的。你要我留下來,那設將帥還有什麼用?”張孝純不禁感慨:平生童太師作幾許威望,及臨事乃蓄縮畏懾,奉頭鼠竄,何麵目複見天子乎?”

童貫掌握兵權20年,屢次帶兵出戰,卻多以失敗告終,欺上瞞下,為自己贏得私利,作為將領,大戰當前苟且偷生。正是童貫的屢次失敗,為宋朝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