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承庠 劉希良
(東北農業大學食品學院 哈爾濱市150030)
摘要:中國食品加工及食品文化蘊藉深邃,豐富多彩,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其發生發展概言之,啟蒙於原始,開創於殷周,繼興於秦漢,繁榮於唐宋,完善於明清、民國,發達於今世。大致經曆了原始自然采食(生食)―用火燒烤(熟食文化原始加工開始)―畜牧文化(馴養家畜)―農耕文化(種植穀物)―陶文化(蒸煮、發酵等多元化加工)―銅文化(金屬冶煉、器具應用於烹調加工)―作坊式手工業生產―機械加工―現代化工業生產的曆史演變。一代一代的實踐經驗積累和科技進步,極大地豐富了我國人民的食生產和食文化寶庫,為人類曆史文明作出了不朽貢獻。
1 曆史的回顧
人類利用食物及食品加工,伴隨曆史的發展而發展,最早起源於原始人的進化過程。“打獵和捕魚的前提,是從隻吃植物轉變到同時也吃肉,而這又是進化到人的重要一步,肉食在差不多原有狀態下,包含著人體新陳代謝必需的重要材料,極大地幫助了正在形成中人的體力增強和獨立生活能力,然而最主要的還是肉食對於腦髓的影響,因此它能一代一代更迅速更完善地形成,人腦得到了比過去更多的營養和發育所必需的材料,使我們的祖先從此由爬行而直立起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可見肉食對於人的進化和體質影響之大,如果說這個論斷成立,那麼人類最初的主要食物是肉食。然而這時人類和動物並未完全劃清界限,仍然過著自然采食、捕獲動物、生食其肉、茹毛飲血的野蠻生活,這是在舊石器時代原始人與野獸生存競爭中,謀取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生食生活。從舊石器到新石器時代之間(約300萬年),我們祖先已會用火,“上古之世,人食瓜肉螺蛤,腥躁惡臭,民多疾病,有聖人造作,鑽隧取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躁,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隧人氏”(韓非子《五蠹》)。
這是世界上人工取火用火的最早傳說,已為“北京人”、“南召人”洞穴遺址中存有的灰燼層所證實。美國學者指出:“北京人”發明了用火熟食這一偉大技能,開創了人類文化之源。隻有當火的發現並吃用火燒烤的食物,方知化腥臊為美味,且少疾病,從而完成人類文明史上第一次飛躍——生食轉變為熟食。從此人類才有別於動物,結束野蠻生活。在新石器時代前我國最早開始馴化野生動物,有野豬、野牛、野羊及其仔犢,因一時吃不完,就把它們圍圈起來,留作貯備,久而久之則馴化為家畜。廣西甑皮岩遺址出土了13000年前豬骨化石並能鑒別出其年齡(18個月~兩歲),顯示原始豬在中國農耕開始若幹年前,即已馴化屠宰,甲骨文“豕”字即豬,豕被圍起來馴養,就成為家字的由來,馴化的動物被稱為家畜。由此推論,馴化的開始即是畜牧業的起源,並且早於農業。牛、羊、雞的馴化約9000年前,最初均作肉食,後來兼作其它用途。傳說中的伏羲氏是馴化動物的第一人,“古者人獸相食,為害者多,帝觀蜘蛛之網,教民取羲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羲,是謂羲皇”。
羲當動物講,伏羲即馴服動物。當時人的主要食物是動物肉和植物葉果。其後Food Sci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食品科學技術研究進展(新石器時代)步入農耕文化,到了神農氏,我們的祖先開始學會種植,成為農業的起源。“神農氏嚐別百草,教人農耕、令人吃穀,以代犧牲之命”(《淮南子·修務訓》),從此人類的食肉生活轉變以穀物為主食而延續至今。中國古代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被後人尊為“三皇治世”,曆史上是否確有其人或是曆史化身,不得而知,而我們的祖先與自然作鬥爭,開創的曆史文明是世人所公認並有據可證的。由於火的運用使打製、磨製的石器時代逐漸走向陶製、冶煉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龍山文化時期的青銅器,開辟了食品加工的新紀元。黃帝時代開始燒土為陶、煉石為銅用來生產生活用具。陶釜、陶鼎用於煮,陶甑用於蒸,是世界上首先利用蒸汽加工食物。世界其它地區有史以來,肉食加工幾乎都是原始燒烤方法,而我國在史前和史初即以多種形式加工而具特色。有了陶器,可將食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進行煮海為鹽,釀米為酒,製酢、製醬等,使食物加工從單一燒烤發展到多元化烹調加工。醴即酒,黃帝時管糧官杜康為造酒的先驅。商周時已普遍應用銅器加工食物,宮廷王公等常進行“烹鼎宰俎”、“鍾鳴鼎食”之宴,並定為禮儀。
“烹”即在銅鼎內煮肉,“宰俎”是將煮熟之肉切割而食。鼎分為升鼎(正鼎)放熟肉,羞鼎放肉羹為陪鼎,鑊鼎體大煮肉。列鼎數量和用肉類別按等級身份區分,周禮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上大夫五鼎,士三鼎。九鼎七鼎用大牢(牛)五鼎用小牢(羊、豬),三鼎用犬。斯時正是中國奴隸製向封建製轉變時期,生產力發展,種植和畜牧的食物原料較為豐富,促進食品加工和食生活的多樣化。在東周先秦時,則興起發酵釀造技術,釀製酒、醬、醋、飴糖等。漢代已有食品加工作坊和市場(九市),《蜀都賦》記述了當時四川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及食生活的盛況。豆腐為2200年前淮南王劉安首先發明,後來發展為家庭製作和前店後廠生產。公元前170年漢文帝時已加工有“奶子酒”,當時還能製造專門的“炙具”(烤爐)。長沙馬王堆漢墓發現漢代“食簡”,其中記有豆醬、肉醬、馬醬法,漢武帝時都市製醬已相當發達。《史記貨殖列傳—豆醬》記載醬商、酒商之富,可比千乘之家,及至唐代鑒真和尚東渡將製醬技術傳入日本。北魏時對幹酪、酸奶已有相當研究,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七、八、九卷),對食品加工、貯藏方法作了詳盡論述,如肉製品有脯臘類、炙類、灌腸類、蒸缶類、脂煎類及宰肉、糟肉、燔肉、苞肉等;乳製品有乳酪加工。做酪法指出:“牛羊乳皆得作,煎乳四五沸便止,張生絹袋子濾熟乳著瓦瓶中,其臥酪暖如人體,熟乳一升,用舊酪半匙,痛攪令散瀉良久以單布蓋之,明旦酪成。”其製作工藝和現在的殺菌、過濾、接種、保溫、發酵等原理完全吻合,尤其在1000多年前體溫計還未發明時,用體溫(37℃左右)作為發酵溫度標準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