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末期,人們開始使用金屬工具,人類經濟生活也隨之發生變化。在適於經營畜牧業的草原地帶,主要以放牧畜群為主要經濟活動,農業隻起輔助的作用。在適合經營農業的地區,以經營農業為主,畜牧業隻起輔助作用,於是產生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遊牧部落從農業部落中分離出來。隨著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冶煉金屬、製陶等手工業開始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於是產生了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和農業分離,之後出現了經常的交換,即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生產,即商品生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母係氏族為父係氏族所代替,父係氏族的基本經濟細胞是家長製大家族(家庭公社),即包括一父所生幾代子孫及妻子兒女,生產單位比以前縮小了。
生產力的發展,使人們所獲得的產品除維持勞動力的需要之外,還有剩餘,這就為私有製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剩餘產品轉變為私有財產和個體勞動的產生密切相關。犁耕農業和畜牧業,隻要少數幾個人就能生產必需的生活資料而且有剩餘。於是人們逐漸以家庭為單位從事個體勞動,一些一夫一妻製的個體家庭就從家長製大家族內分裂出來。個體勞動要求個體所有。一些家族長或氏族首領通常利用自己對公共財產的管理和支配權,逐步將公共財物占為己有。首先是牲畜、農產品等動產成為私有財產,後來不動產(土地)也變成了私有財產。
新石器時代石質工具
階級是隨著私有製的出現而產生的。剩餘產品的出現,提供了剝削別人勞動的可能,人們要求吸收新的勞動力以減輕自己的勞動量並生產出更多的剩餘產品。戰爭的俘虜不再被殺死而變成了奴隸。這樣,從第一次社會大分工中產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裂:奴隸主和奴隸。到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後,奴隸被成批地用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剩餘產品的積累,引起了財產的分化,部落和氏族中最富有的氏族或最富有的家庭形成了部落的貴族,他們憑仗財勢,欺壓和剝削窮人。這樣,在父係氏族社會的末期,每一個氏族或部落中都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富人和窮人、貴族和平民(一般的氏族成員)之間的鬥爭。最後終於導致原始社會的瓦解和國家的產生。
在以公有製為基礎的氏族社會向以私有製為基礎的階級社會過渡期間,曾經產生公私有並存的具有兩重性農村公社(或城市公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公有製進一步被破壞,農村公社便逐漸解體了。在國家產生的過程中曾出現軍事民主製(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著氏族民主製的因素,又出現了軍事首長的個人權力),它使氏族製度轉變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國家與氏族的不同特點:一是國家按地域來劃分它的國民,而氏族組織則是靠血緣關係來維係的;二是軍隊、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的設立,這是氏族所沒有的。
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機關。國家的出現是原始社會階段的結束、階級社會形成的標誌。人類曆史上最先出現的國家,是奴隸製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