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書》,提出以“實現民族統一、領17省代表選舉孫中山為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治統一、財政統一”作為行政方針。孫中山宣布改用公曆,1912年即為中華民國元年。3日,各省代表會選舉黎元洪為副總統。並通過由孫中山提名的各部總長、次長任命名單:陸軍總長黃興,次長蔣作賓,海軍總長黃鍾英,次長湯薌銘;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誌伊,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正,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實業總長張謇,次長馬君武;交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又以胡漢民為總統府秘書長。28日,成立臨時參議院,暫由各省代表會議的代表充當議員,推林森為議長。
在南京臨時政府中,孫中山總掌全部軍政大權。各部總長中,除黃興、王寵惠、蔡元培是同盟會員外,張謇、湯壽潛是江浙立憲派首領,程德全、伍廷芳、黃鍾英、陳錦濤是舊官僚。他們多持觀望,不肯到南京就職,都由次長主持部務。各部次長絕大多數為同盟會的骨幹,故南京臨時政府由革命黨人掌握實權。具有立法權的參議院,也基本掌握在革命黨人手裏。因此,南京臨時政府表麵上是革命派、立憲派和舊官僚的聯合,實際上是一個由革命黨人主持的,資產階級的革命政權。
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誌著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帝製的覆滅和統治中國260多年清王朝的結束,也標誌著中國曆史上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誕生。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在孫中山領導下,製定了相當於憲法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同時,還進行了一係列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在政治方麵,保障受歧視的疍戶(水上居民)、惰民享有公民權,廢除奴婢賣身契約,禁止刑訊和體罰,焚毀不法刑具,禁止販賣華工,保護華僑等。改革封建的陳規陋習,革除“大人”、“老爺”一類的封建稱呼,在政府內部以官職相稱,在社會上則改稱“先生”或“君”。勸禁婦女纏足,限期男人剪辮,嚴禁種植和吸食鴉片;廢止跪拜,改行鞠躬禮等。在振興實業方麵,頒布了保護工商業的法令,鼓勵興辦實業,設立實業部,各省成立實業公司;大力提倡墾殖等。在發展教育方麵,對封建的教育進行重要的改革。教育總長蔡元培在《對教育方針之意見》中,否定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方針,改為公民道德、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美育、世界觀五項。臨時政府明令規定,各級學堂一律改稱學校,監督、堂長改為校長,初等小學男女同校。小學廢除讀經,增加自然科學、實業方麵的課程等。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積極提倡民主和科學,促進中國人民民主主義的新覺醒,努力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文化教育事業,推動了曆史的前進。但南京臨時政府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國內封建勢力方麵是不堅決的。它始終沒有觸動封建主義的土地製度,廣大農民群眾對土地的要求,根本沒有得到滿足。它也沒有提出反帝的綱領和政策,反而幻想承認不平等條約以及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以換取帝國主義的同情和支持。
但是,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帝國主義和封建買辦勢力,千方百計地進行打擊破壞。孫中山在內外壓力之下,被迫於4月1日正式解職。地主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政權。南京臨時政府夭折,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