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是在中華民族災難空前深重的時候,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發生的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主運動。它爆發的根本原因,是帝國主義對中國加緊侵略和北洋軍閥政府對內殘酷壓迫人民,對外妥協投降所造成的民族危機。
五四愛國運動時群情激憤的群眾
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到國內後,全國人民群情激憤。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集會舉行示威遊行,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拒絕和約簽字”,“廢止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抵製日貨”等口號,一致要求懲辦親日派賣國賊曹汝霖(訂“二十一條”時的外交次長,當時任交通總長)、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的駐日公使,當時任幣製局總裁)、章宗祥(當時任駐日公使)。示威群眾憤怒地焚毀了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藏在曹宅的章宗祥。次日,北京學生宣布總罷課,隨後中等以上學校又成立了學生聯合會,各校學生發表宣言,散發傳單,號召群眾開展抵製日貨的運動。北洋軍閥政府大肆逮捕學生,進行鎮壓,但是,這並沒有使學生屈服,鬥爭的火焰迅速燃遍全國各地。天津、武漢、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現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從6月3日起,北洋軍閥政府更大規模地鎮壓愛國學生,從而激起了工人階級和全國各界的憤慨。
6月3日以後,五四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五四運動的主力已由青年學生變為工人階級了。首先是上海的商界和工人舉行罷市罷工,聲援北京學生的鬥爭。罷工浪潮迅速波及全國許多地方,京漢路的長辛店工人,京奉路的唐山工人以及濟南、九江、杭州、南京、武漢等地的工人也紛紛舉行罷工。此外,武漢、濟南、長沙、安慶等地的商人也舉行了罷市或示威遊行。北洋軍閥政府為了緩和全國人民的鬥爭,於6月6、7兩日全部釋放了被捕的學生,公開表示道歉。10日上午,北洋軍閥政府迫不得已“批準曹汝霖辭職”、“批準陸宗輿辭職”。當晚又下令把章宗祥免職。後來,在全國人民及海外華僑(特別是旅法華僑及學生)的強烈要求下,北京政府又被迫命令出席“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樣,五四運動所提出的直接鬥爭目標基本得以實現。
五四運動具有偉大的曆史意義:
第一,由於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和俄國革命號召之下爆發的,所以它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曆史舞台,並顯示了其戰鬥威力和決定作用。所以,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五四運動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政府,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捍衛民族獨立、爭取民主自由的頑強鬥爭精神。
第三,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
第四,五四運動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和馬列主義的廣泛傳播,極大地啟發了中國人民的覺悟。
第五,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列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從而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組織上和幹部上做了準備,促使中國革命出現一個嶄新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