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6章 波茨坦會議(1 / 1)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歐洲戰爭已告結束。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心,開始向東轉移,數百萬盟軍源源東調,日本帝國主義的最後崩潰已指日可待。在這種形勢下,如何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如何維護戰後世界和平,成了幾個大國特別關注的問題。隨著反法西斯戰爭最後勝利的到來,共同敵人的逐漸消失,盟國之間的分歧日益增大。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內部的團結與合作已呈現出瓦解的趨勢。為了處理德國和解決歐洲及其一些問題,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蘇美英三國政府首腦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舉行會議。這是戰時三國首腦舉行的第三次會晤,也是最後一次會議。

波茨坦會議三巨頭:斯大林、

杜魯門、丘吉爾

會議開幕前一天,美國試驗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企圖以此抬高身價,增加與蘇聯討價還價的資本。斯大林不為所動,蘇聯憑借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卓越貢獻和在世界人民中的威望,取得了處理歐洲問題的優越地位。經過十多天的明爭暗鬥、反複爭論與協商,三國首腦仍對一些主要問題達成了某種妥協,簽訂了《柏林會議議定書》,為戰後處理德國和歐洲問題定下了基調。

關於對德國管製的基本原則,會議明確規定應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解除德國的全部武裝,鏟除一切納粹組織,懲治戰犯,在德國實行地方分權,暫不設中央政府。鏟除一切軍事工業,消滅壟斷組織,防止經濟過分集中,重建德國經濟,發展民用工業與農業。

關於戰爭賠償問題,會議規定蘇聯從德國索取的賠償,將從沒收德境蘇占區資產及德國在國外的相應資產予以滿足,蘇聯還可從西方占領區內獲取所遷移的德國工業設備中的25%。英法及其他應獲取賠償的國家的賠償要求,將從西部各占領區內沒收德國的資產及德國在國外相應的資金予以滿足。

關於德國東部的邊界線問題,規定沿奧得河和尼斯河西段劃定,哥尼斯堡(今加裏寧格勒)及其附近地區的東普魯士領土劃給蘇聯。

關於波蘭問題,1945年6月已建立了波蘭臨時民族統一政府。英美與它建立了外交關係,並要求波蘭新政府盡快舉行普選和準許西方記者波茨坦會議現場采訪;蘇聯要求英美斷絕與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的關係,幫助波蘭新政府接管倫敦波蘭流亡政府的一切財產。關於波蘭西部疆界的最後劃定應待和平會議解決,在此之前,“以前德國之東部領土,即自史溫曼德以西的波羅的海,沿奧得河與尼斯河西段合流處,再由西尼斯河西段至捷克斯洛伐克邊境,包括經本會議決定不將蘇聯管轄之一部分東普魯士領土和以前的但澤自由區域,均由波蘭政府管轄。”

關於對軸心國意大利及其四個附庸國保、芬、匈、羅的政策問題,三國表示要與德國區別對待,要盡早締結和約,支持他們參加聯合國的要求。

波茨坦會議還討論了對日作戰問題,並通過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無條件投降,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將實施,而日本的主權必將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所決定的其他小島之內,日本霸占中國的東北、台灣、澎湖列島等地要歸還中國。這項公告是以中美英三國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後來蘇聯出兵對日作戰時,也正式在公告上簽字,所以公告最後成為四國的對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會議是三大國首腦在戰爭期間召開的最長的一次會議,這次會議對於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會議關於如何消滅法西斯、禁止軍國主義複活的規定,關於按民主原則對德國和日本的政治生活進行社會改造的規定,對維護戰後歐洲和世界和平起了積極作用。三國對戰後歐洲和平的安排問題達成的妥協,確立了戰後世界的政治格局。會上三國首腦在一係列國際問題上存在的分歧,反映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的關係開始惡化;隨著戰爭的結束,新的矛盾——東西方大國之間、美蘇之間的矛盾,成為戰後一段時期內國際鬥爭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