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在東京灣美艦密蘇裏號上日本政府代表向盟國代表簽署了投降書。9月9日,在南京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向中國國民政府代表簽署了投降書。至此,中國的抗日戰爭終告勝利結束。
岡村寧次向何應欽遞交投降書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100多年來的無數次反抗帝國主義戰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戰爭固然使中國蒙受了重大的犧牲,莫大的恥辱,但是,中國所付出的犧牲不是無償的,也不是等價的。戰爭不僅使日軍付出了相當的代價,而且戰爭是以中國的勝利,日本的失敗而結束並載入史冊的。戰爭的勝利保全了國土,保衛了民族,並促進了民族的覺醒和提高了國家的國際威望。這就誠然如毛澤東當時就指出的那樣,現在的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犧牲,但是同時,正是這個戰爭,鍛煉了中國人民……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鬥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它是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
抗日戰爭促進了中國革命力量的大發展。首先,戰爭使中國共產黨各界群眾慶祝抗戰勝利政治上、理論上得以成熟。在此之前,中國共產黨經曆了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即北伐戰爭的勝利、土地革命的勝利和北伐戰爭的失敗、土地革命的挫折),留下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但還沒有來得及從政治、理論的高度加以總結,這一任務正是經過抗日戰爭這一新的實踐而完成的,作為中國革命的政治理論的結晶的毛澤東思想就是在戰爭期間具備完整體係的。第二,戰爭促進了中國革命力量的發展。戰爭開始時,全國的共產黨員為4萬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不足6萬人,革命根據地僅存陝北,而到戰爭結束時,全國的共產黨員發展到121萬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發展到127萬人,並組建了200多萬民兵;擁有了除陝甘寧以外的大小18塊根據地。第三,戰爭使中國共產黨學會和掌握了同反動派進行各種鬥爭的方法、藝術。這些,就為中國共產黨奪取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又誠然如周恩來在戰爭中就預言的那樣,說不定革命是通過抗日戰爭而發展到取得政權的。
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極其重大的貢獻。中國的抗日戰爭比蘇德戰爭早爆發四年,比太平洋戰爭早爆發四年半,在此期間,對日反法西斯戰爭主要由中國一國承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的主力,特別是日本陸軍主力仍然為中國戰場承擔。據統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投入戰爭的陸軍總數為51個師團,而其中40個師團100多萬人是用於中國戰場的。正是由於中國的長期抗戰,消耗了日本,把上百萬的日軍牢牢牽製在中國戰場上,才推遲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時間表,牽製了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行動。這一點是為當時的英、美、蘇等國共同承認的。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周,英國首相丘吉爾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電報中就擔心“中國的崩潰將大大增加英美共同的危險”。1942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對他的兒子伊利奧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它方麵作戰。”蘇聯波斯佩諾夫著《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史》承認:“日本進行世界性侵略戰爭的不利因素之一,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消耗在中國……日本延遲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原因之一,也是由於中國人民的英勇鬥爭牽製住相當大的日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