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入孝出悌
孝悌是儒家倫理的重要範疇。聖人有言:“弟子入則孝,出則悌。”意思是說,在家的時候孝順父母,外出的時候敬愛兄長。孔子曾言,孝悌是“為仁之本與”,一個人隻有做好孝、悌這兩件事情,才可以有進一步的提升。
“孝”字“老”在上“子”在下,表示長幼有序,《說文》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再認真看看“孝”這個字,就好像是兒子背著老父母一樣,這就是孝行最直觀的體現。為孝者不易,有的人說隻需要贍養父母就算盡孝了,而其實不然,孔夫子很早就批判這種觀念,“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僅僅的贍養是不夠的,還需要有敬,有對父母的心理滿足。再看“悌”字,左“心”右“弟”,表示用心關懷兄弟,《說文》解釋為“善兄弟”。做哥哥的心中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心中要尊敬哥哥,這就是兄弟姐妹間的真心實意。既有尊敬,又有愛護,這就是“悌”。對於一個人來講,在家庭中對父母、兄弟能夠實現孝悌,那在儒家看來,已經做好了立身的開始。
古人由孝而引申到了國家的治理和人才的選拔。儒家經典《孝經》中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還需要進一步忠君愛國。《孝經》在漢代時成為炙手可熱的經典。在當時,“舉孝廉,推舉孝子當官成為一種製度”。而且,皇帝死後,都會在封號前添加“孝”字,諸如漢文帝死後被追封為“孝文皇帝”。到了元代時,有人還編出《二十四孝圖》作為童蒙教材,選出曆史上二十四位孝親的事例以教育啟蒙幼童,在社會上流傳很廣。
但一味地順從父母,恭敬兄長,也不能稱之為“孝悌”。有一次,弟子曾子問孝:“老師,子女孝順父母就是孝嗎?”沒想到孔子勃然大怒,反駁說:“這是什麼話!如果父母有不好的地方,做子女的非但不提醒,還一味地去順從,將父母陷於不仁不義的境地,這還能說是孝順嗎?”
誠然,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如果做子女的不辨是非,一味地順從,這就是愚孝。就孔子這句話看來,愚孝不能稱之為孝,而是愚昧無知。這種反倒陷父母於不義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同樣的,兄弟姐妹之間,要團結友愛,必要時還應該指出對方的不足,督促其加以改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母子女彼此間的人格是平等獨立的,而不是專製和服從的關係。
和諧友愛的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離不開“入孝出悌”道德準繩。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習古人的孝悌之義。像現今父母虐待子女或者子女虐待老人等行為,每個人都應該引以為戒,而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樣的愚忠和愚孝,也不可以效仿。如何在孝悌中把握一個合適的度,這是每個現代人都應該好好權衡和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