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為政以德(1 / 1)

二十二、為政以德

德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以仁義為核心的善良的品性和高尚的品格”,可以理解為德行、道德。“德”是比“道”低一個層次的概念,如果道是創造萬物的本源,德則是萬物生長的本質和動力。儒家講究德性,特別是在為政上,孔子曾經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治理國家若能依靠道德,那就會像北極星一樣,固定的一個地方,眾多的星星都環繞在它的周圍。”

孔子認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首先要自己具備良好的品德素質。孔子曾對魯國的權臣季康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為政者要有一定的道德修為和道德操守,其身正,風氣自然就正,其不正,歪風邪氣就盛行。“為政以德”還需輕刑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道德的力量去約束人遠遠比單純的刑罰更有作用,要對百姓進行“德行”的教化。“為政以德”還需選用賢才。孔子曾說:“君子之德如風,小民之德如草,風吹草偃。”也就是說,為政以德,統治者的德行就像風一樣,風吹到哪裏,百姓倒向哪裏。

孔子很明白,隻是在百姓間宣揚“德行”是不夠的,統治者的德行是萬民“德行”之根本。君王起到率先垂範的作用,德政的實施能起到上行下效的效果,如此一來,君民一致,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所以,有一次孔子登高望遠大談抱負和理想時,他誇讚子路率兵迎戰的理想是勇者的行為,誇讚子貢遊說四方諸侯停止戰爭的理想有雄辯家的威風,而他自己,卻寧願做統治者身邊一個小小的能說得上話的人。因為隻有待在統治者的身邊,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統治者,為其出謀劃策,才能使其仁義治國,實行德政,不幹勞民傷財的事情。

中國曆來是一個重德行的國家,曆史上講忠孝仁義都是道德的一個層麵,統治者的身份在道德上既要是一個完人,又要是一個聖人,這是德行體製內對人的一種塑造。但是,有時候人們發現,僅憑內心約束的道德往往是不能夠實現政治的清明和社會穩定的,特別是在統治者內部對道德的破壞,對權力濫用的肆無忌憚,更是加重了社會上不正之風的盛行。如此一來,道德就會成為虛名。宋明時期的理學家有時候在口頭上盡是仁義道德,在實際中卻是男盜女娼,因此被稱為“偽道學”。中國民眾觀念中重德行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特質,這個特質是否持續發揮力量,就需要社會上的“偽道學”少一些,需要借助法製的力量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