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佛教“五行”:五蘊(1 / 1)

二十、佛教“五行”:五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開頭就寫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說,能夠隨時隨地覺悟自身佛性的智慧者,運用他的智慧照亮世間萬物,並看到宇宙萬事萬物都由“五蘊”構成。“五蘊”千變萬化沒有定相,眾生一切痛苦災難,都由“五蘊”而生,由“五蘊”而滅。佛教認為,“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一人的生命個體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如此說來,明白“五蘊”是什麼,就能找到解救眾生的方法。

何為“五蘊”?“蘊”原本是印度佛教用語,翻譯成漢語就是“陰”或者“聚”,表示集聚,也代表構成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五蘊”是“蘊”的五種形態,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

色蘊是“物質的積聚”,包括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都是色蘊的範疇。受蘊是接納之意,就是身心接收到眼耳鼻舌身和色聲香味觸傳遞而來的信息,從而產生“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想蘊是心之所想,也就是接觸某種東西時所產生的心理認識。行蘊是行為的積聚,受心的驅動,所作出的“善、惡、無記(無善無惡)”三種意識行為。識蘊是能夠知道自己接觸以外的空間,“是能知的心,因為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裏的精神現象。”

大乘佛教經典《楞嚴經》把“五蘊”翻譯成“五陰”,經書中的卷九、十深入分析五陰,並舉例說明色、受、想、行、識五蘊的修行順序以及每種修行所具有的魔相,合而為“五十陰魔相”。《楞嚴經》卷十中強調:“五陰本因,同是妄想。”也就是說,五陰的本質是妄想。“堅固”是色蘊的妄想,“虛明”是受蘊的妄想,“融通”是想蘊的妄想,“幽隱”是行蘊的妄想,“顛倒”是識蘊的妄想。人們所生活的世界,包括外在的物質世界和內在的精神世界,都離不開堅固的妄想、虛明的妄想、融通的妄想、幽隱的妄想、顛倒的妄想。

所以,佛陀才會對弟子阿難說:“汝今欲知因界淺深。唯色與空,是色邊際。唯觸及離,是受邊際。唯記與妄,是想邊際。唯滅與生,是行邊際。湛入合湛,歸識邊際。此五陰元,重疊生起。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佛陀這段話的意思是,五蘊都有各自的“邊際”。在色和空之間把握色蘊的邊際,在觸和離把握受蘊的邊際,在記和妄把握想蘊的邊際,在滅和生把握行蘊的邊際,在湛入和合湛把握識蘊的邊際。隻要能在色和空、觸和離、記和妄、滅和生、湛入和合湛之間找到平衡,就能真正了解五蘊的真諦。

“五蘊”的提出,不外乎證明“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個體隻是五蘊暫時合和的結果,隨著五蘊的離散,個體也將隨著消亡。佛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我”,自私地隻考慮自己,不要以一成不變去看待事物,更不要有狂妄自大,唯我獨尊的想法。我執和狂妄才是人生痛苦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