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走過人生最後行程的人
——即老年病院的工作人員
_作者——含蔭
第一部關愛
前言
俗話說:“養兒防老”,從古自今有多少人因為沒有兒女而遺憾終生,但話又說回來,又有多少老人兒女成群卻晚年被攆出家門而流落街頭。現如今,不管你有無兒女,不管你兒女是否能夠盡孝,一些人都能讓你盡享晚年、讓你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即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逐漸趨向老齡化,而且自從實行計劃生育以後家庭的兒女逐漸減少,如今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成長起來,已經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他們肩負的擔子很繁重,二個人要照顧雙方四個老人還有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在當今快節奏、高質量的生活水平下,人們自身的壓力都很大,每個人都麵臨著擇業的競爭、撫育下一代的重任,所以,再讓他們去全身心的照顧老人是不可能的。
當下,雖然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也不會為二兩肉三兩油發愁了,但是多種化合物的增加、化肥的汙染,使人體吸收了過多的有害物質,從而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得了各種嚴重的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及其他一些以前聞所未聞的怪病。人們一旦得了各種疾病,除了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還要耗費家人的精力,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說:“如果家人得了病,要末是花錢馬上治好,要末就是不治而亡,這樣雖然讓人感到或者是解脫或者是無盡的悲痛,但時間總會幫你撫平傷痛。如果你的親人得了不治之症,卻又不能馬上離去,則其他的家人就會被拖入無盡的勞累和痛苦之中,而不能解脫,時間長了還會把好人也給拖垮。
比如,當今老年病的最大殺手就是心腦血管疾病——腦血栓、腦梗塞。得這種病的人輕則行動不便,流口水,重則癱瘓,不能動彈。而且這種病一般都是得病時間較長,有的能長達十年以上,幾乎都離不開人,需要專人來陪護。試想,如果家裏兒女多還行,大家輪流照顧可以分擔負擔,如果家裏隻有一個孩子,他(她)要怎樣來承擔?如果他(她)即要工作還得照顧自己的家庭,他(她)又要怎樣來安排這一切?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他(她)是沒有辦法來解決這些的。
本文之所以要在文章的開頭來強調這些,是因為文章的女主角宋茜平就是從這樣的環境中走過來的。她家本來兄妹三人,但97年哥哥病逝,姐姐又移民到國外,家裏隻剩下了她和二老。母親因為經受不起老年喪子和女兒遠去的打擊,2001年病倒了。她和丈夫想盡辦法帶母親去各大醫院檢查和治療,醫生都診斷為多發性腦梗塞。因為母親年齡較大,沒有治愈的可能,隻能回家等待,自求多福。這一等就是四年多,四年中她放棄了一切——工作、家庭。
剛開始,母親得病時因為用藥及時病情有所好轉,自己能在家人的摻扶下到外麵去遛達。可過了不久病又發作,而且比第一次犯的重,用藥已經不見效了,於是她隻能在屋裏活動。為了照顧母親,宋茜平和丈夫搬回父母的住處,日夜的護理她。隨著病情的加重,母親的行動越來越不方便,而且還出現大小便失禁,有時一天要換洗好幾次。宋茜平和父親照顧母親,弄得黑天白天都不得休息。本來父親已經80多歲了,按理說他自己還要別人來照顧,可現在他卻要幫忙照顧母親,因此有一肚子的怨言。有時宋茜平不在家或到廚房做飯,父親就要扶母親起來喂飯、喂藥,還要扶她坐馬桶,時間長了,搞得他渾身都疼,止痛膏貼了一身也不管用。後來,他就衝母親發火,常常把母親給弄哭,嫌母親拖累他。他還衝宋茜平發脾氣,把她當成敵人,以為這些痛苦都是她造成的,幾乎對她恨之入骨。誰來他都跟誰說宋茜平不好,弄得親戚朋友也對她有意見,說她不給母親治病,說她照顧母親挨累是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