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高論生死(1 / 1)

七、高論生死

話說老子在任周守藏室官的時候,有幾次回家探親,都想勸母親跟著他去周國享受晚年;他的母親在家鄉已經住久了,街坊鄰居也比較熟悉,不希望離開遠去他鄉。

轉眼間已經過去三十年。一天,老子忽然收到家中來信說家裏母親病危,請馬上回來。於是老子請示天子,快馬加鞭趕到家中,卻為時已晚,母親已經去世。老子麵對茫茫大地上的一堆黃土,想到已深在九泉之下母親的靈魂,回憶著母親慈祥容貌和在世時的養育之恩,老子悲傷欲絕,不吃不喝,就地而坐,沉思了很久,忽然覺著自己很愚蠢遲鈍;於是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所有的愁苦都瞬間消失,隻覺得肚子饑餓身體疲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起來。

家將、侍女們都感到奇怪,等他醒來,問他這是什麼原因。老子回答說:“人生在世,有情有智慧。有情,所以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互相溫暖;有智慧,才能夠明白事理而辦事不亂。有情的人,智慧就容易缺失;智慧的人,情就容易占據主體。如果讓情感占據了理智,那這個人便昏庸起來,辦事也會不分青紅皂白;用智慧控製情感的話,那這個人聰明並且辦的事情不會超出限度。母親生我,恩重如山。現在母親辭我而去,我悲傷而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如果擺脫不了情感,不能讓智慧控製住的話,便會亂了套,雖然現在很悲痛,但卻不再表現出來。如今我端坐,沉思,忽然理智來到,便統治了我的情感,所以,情感是可以節製而事情就是可調理的。把感情的事控製住,事情才得以疏通,於是感到腹中饑餓,身體疲倦,所以睡著了。”

家中人就問老子:“理智怎麼可能統治情感呢?”

“人這一輩子,都是從無到有的;既然從無到有,必然也會從有返回到無。既然我母親已然仙逝,那理論上講我們便沒有了母子之情;相反地,母親在我身邊,我們的母子之情無人可以替代;我母親去世了,我還留在家裏,母親的情已經消失,我的情還在;等到母親和我都死掉的時候,則剩下的情也會隨風飄逝。人之情在沒有的時候,人之情的產生到重新消失,這兩者不是也沒有什麼區別的嗎?既然沒有區別,人卻沉溺其中,悲痛得想要死去,不是很愚昧嗎?所以骨肉親情非常難斷,人就是這樣,非常合乎情理;但難斷是難斷,如果超越了理智的界限,就違背了自然之理。違背自然之理非常的愚昧!我想到這裏,才能吃得下飯,睡得著覺啊。”家人們聽到老子的一番話,心中的疑惑終於被解開了。

人總有一死,如何看待生死,老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給我們了答案。情感的流露是人之常情,但過分拿骨肉親情來宣揚,甚至將其變成工具,就完全變了味兒。違背了自然之理,於是變成了惡俗愚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