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道之門(1 / 1)

十三、大道之門

傳說孔子與老子一別,轉眼就是十七八個年頭。孔子已經五十一歲了,卻還沒有學得大道之理。這一天,孔子聽到老子回到宋國沛縣隱居,於是帶上弟子一眾人前來拜訪老子。

老子將孔子請到正房裏,問:“這十幾年沒見,聽說你的名望已然極高,成為北國大賢能之士,不知道此次光臨寒舍,有何指教?”

孔子上前作了一輯,道:“弟子不才,自從上次一別,雖然回去苦心思考,勤加練習,但十多年來感覺隻是空遊閑逛,連大道的門都沒有摸到。因此,得知老師在此,特來求教。”

老子捋了捋花白的胡子,言道:“想要觀察大道,就必須將心從物體的構造中遊移到它的最初狀態。天地之內,宇宙之外,天地之間的人和物,日月山河,他們的形狀和習性都不同。相同的,隻不過都會順其自然自生自滅,自覺行走自覺停止。我們看到它們的不同,是看到了它們的表麵;知道它們都是相同的,才是看到了它們的本質。從內心舍棄看到的不同,觀察到它們相同的地方,便可以將心從它們的構造中遊移到它們最初的狀態當中。它們最初的狀態是什麼呢?混成一種物質,沒有形態,也沒有性格,找不出什麼不同的地方。”

孔子不解:“觀察它們相同的地方,這到底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老子道:“觀察它們的共同點,就像是洞察了萬物一般。齊物我,齊事非。因此,便可視人的生死像黑夜與白天一樣,福兮禍兮,吉凶對等,沒有貧富貴賤之分,沒有榮譽和羞辱的感覺,心就像一口古井一般,我行我素,自得其樂,哪會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呢?”

孔子聽到老子的一席話,馬上豁然開朗。他看看自己的身體,感覺跟廢物一樣,而自己的什麼名望、榮譽,根本就如同糞土一般。嗬嗬,想想還在母親肚子裏沒降生之前,哪有自己的身體存在?名望榮譽更是無稽之談。自己過世之後,也不會再有身體,貴賤也沒有任何意義。於是,自己拚了命求仁義,傳禮儀的心情頓時消除大半,如釋重負,突然無憂無慮,表情也變得悠閑自在起來。

這裏麵老子的表達,有兩個名詞頗難理解,一是“齊物我”,一是“齊是非”。

“齊物我”是指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說白了就是就是要做到“無我”(不是“喪我”)“我如萬物、萬物如我”,可以理解為自尊、愛人,天地萬物不分平等貴賤。這個說法屬於價值觀的範疇,帶有強烈的唯心色彩,不過價值這種東西本來就是用心去理解的。

“齊是非”,屬於認識論範疇,是非之爭缺乏客觀的判斷標準,所以要“齊”。這裏的齊是“看齊”,不是說要混淆是非,而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知。因此持有不同看法的人很難能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是非之爭也是沒有意義的,而同一個人因為時間空間、體驗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是非判斷,所以誰對誰錯,都是處在不斷的轉變之中的,對“是”與“非”要有等同的態度,不厚此薄彼。這點體現了老子的人文關懷和寬廣的學術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