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視而不見(1 / 1)

三十、視而不見

“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本,無窮無盡,人類看不見,聞不到,摸不到。它是一個存在卻又似乎不存在的東西,沒有人知道它的頭和尾在哪裏,也追尋不到。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四章中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見,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此三者的形狀已經不可以加以探究,它們本身就是渾然為一的。居於其上的本源已不清楚,由經而下的現實世界是清晰具體的。它本身渺渺茫茫,無以名狀,不同於現實的具體存在。這就叫做沒有確定形狀的形狀,不可歸結於具體組分的顯像,它是不確定性的表征。圍繞著它團團轉,我們永遠也搞不清它的模樣。維係於古已有之的道,以駕馭現實的具體存在。能懂得返本複初,是維係於道的基本點。

大家都知道誇父追日,他沒有發現世界是圓的,不管怎麼跑,也始終會回到原地,他以太陽為目標,想要知道世界的盡頭,卻不知道這個世界沒有開頭和結尾。而我們每一天都在貼近著“道”,所看不到的,觸摸不到的,聞不到的,都是大自然,而這些都是“道”的規律。

老子說過,“道”有兩種涵義,一種是物質世界的實體,也就是宇宙本體;而另外一種是物質世界或現實事物運動變化的普遍規律。這兩者之間其實是相互聯係的。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是卻渾然一成。

它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而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改變對它做了解釋,然後一一否定,卻襯出了“道”的深微奧秘的地方。“道”有其自身的變化運功規律,掌握這種規律,那麼便是了解具體事物的根本——自古以來,“道”的普遍規律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

老子認為,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來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就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道”是無法細致理解並且到盡頭的,在這世間,有一個永遠也不會改變的東西在天地之上,那便是“道”。我們想要理解清楚究竟天地如何,首先要更貼近“道”,老子用抽象的理解來描述了“道”的性質,如同山穀和水一樣,比如這世間的虛空和柔弱,卻又讓我們明白“道”的規律。

在這裏,“道”便是“一”天地渾然而為一,不可感知的世界,我們無法知道它是否存在,然而它卻真實存在,讓我們無法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