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人間正道是滄桑(1 / 1)

三十五、人間正道是滄桑

老子的一部《道德經》,其意義就在於規勸統治者與人民走向人間正道,從而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太多的章節都在論述和表達這個意思,發展到現在社會,“人間正道是滄桑”,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更是從政者最應該遵守的法則。

老子在第三十二章和第三十七章中講道: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正是說明,道雖然概念模糊,但其質樸的本質是可以確定的,統治者如果能以道之法治理國家,以道來製定社會製度,天下則歸於道,民眾就會自然與統治者互為賓客禮節。這才是人間正道的基礎。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九章中講道: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其意在於要求統治者要站在百姓的立場上做事,要無私,更不能運用權力以公謀私。對於善良的人與惡人的態度都一樣,於是天下的百姓自然成了統治者的耳目,百姓們互相監督,達到一個真正意思上的和諧社會。老子舉的例子很鮮明:統治者的品質像嬰兒一樣純樸、真實、包容,百姓都給你說真心話,像喜愛自己孩子一樣愛戴統治者。這就是人間正道的理想狀態。

老子在第五十八章中提出: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國家體製和諧,政策平穩運作,官員為政寬厚,國家悄無聲息地健康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安守本分,民風純樸質真;國家政策苛刻、嚴酷,百姓生活空間狹窄,百姓就會抱怨政府,做出欺瞞詭詐的事情。禍與福互相依存,互相轉換,災禍過後也會有幸福的時期,有幸福的生活也會有災禍的根源存在。誰能知未來是禍還是福呢?禍福沒有一定之規,無從考證。好的事物變壞,善良的事物變得邪惡,人們迷惑不解,他們不知道禍福相互依存的關係自古就是這樣。所以明白事理的聖人,做事方正講原則而不會傲慢,廉潔而不會傷害人,直率而不會放肆,尊榮而不會炫耀。

那怎麼才能真正得到人間正道呢?老子在《道德經》第八十章描述了這樣一個理想的國度: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一章隻靠字麵意思大概就能理解個八九成,老子在這章說出了國家治理的終極境界。老子不是一定要讓國家小、人口少,而是說國小、人少,更容易治理(其實大國也未嚐不可);國家小,國君就有自知之明,不會與鄰國爭奪殺戮,百姓免於戰亂災禍;隻要和鄰國搞好關係,得到大國照顧,國民和國資就會充盈;君主不騷擾百姓,不給百姓增添負擔,君主的施政方案與天道法則相符,百姓擁戴君主,這給百姓安居樂業打下了基礎。百姓慈悲、節儉、懂得不敢為天下先,都修身,養德性,行德行,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從而進入了道的境界,人們懂得了天道,善於觸類旁通,沒有迷惑,少有私心寡欲,對外麵的世界,不好奇不過問,心態平淡隨和,無大喜,也無大憂,即使個別人不經意犯錯,也會幡然醒悟,認罪伏法,不會逃避。君心與民心一致;產出與均配一致;法製與人人一致;心態與言行一致;個人與家庭一致;家庭與社會一致;社會風氣與國家一致;內政與外交一致;人民與國運一致,信仰與萬物一致。以這十個一致實現世界大同,從此人再無禍亂,國再無混亂,從而道法自然。

但是,能達到這種境界,不光從前沒有,以後也很難達到,因為這是人間正道的最終表現,那就是道法自然。正因為很難達到,所以,人間正道是滄桑,需要我們世世代代不斷地努力去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