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我的支教生活(1 / 1)

尤培堅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剛出師範學校的大門,就響應號召,到閩侯廷坪山區支教。頭兩年,在洪山村小學任教,從學區出發,到洪山小學,走了足足七個小時。行李雇請了一個山民挑去,一路走走歇歇。從遙遠的家鄉來到了這偏僻的山村,我的生活將會是怎樣的呢?我無法確定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向。

幸運的是,當地的百姓純樸憨厚,孩子天真善良。村民把家中最好的青菜送給老師,孩子們把最甜美的笑容也送給老師。白天埋頭工作,晚上送走孩子們,剩下的,隻是一個人的孤獨。沒有人閑聊,隻有清寂的燈光陪伴寂寞。每個夜晚,我除了備課和批改作業之外,都在寫詩,我的寂寞和情感,在詩歌中得以解脫和放縱。在山區任教四年,我隨手寫下的詩歌本子,將近四十本。

時常到山民家中去家訪,看到那些山民樸素的神情和貧寒的家境,真是百感交集。有的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裏的一切幾乎隻有十一二歲的孩子在打理。上山砍柴,下地種菜,煮飯喂鴨,小小的年紀,卻已經在承擔著大人的辛勞。

第三年,我到了一個叫馬厝的村小任教,那裏遍地是梔子樹。我來的時候,梔子花早已漫山遍野地開透了山村。淡雅的清香,搖曳的風華,沒有見過的人,是不會理解那種放肆的浪漫的。折下一束兩束的梔子花,插在啤酒瓶裏,看著一夜的盛開,聞著一夜的清香,陶陶然,忘記所有的憂愁。

第四年,我轉到一個叫尾橋的學校任教,這個地方,最大的特色就是山溪直接從學校的門口經過,那潺潺的流水聲,夜夜陪伴著我的夢。閑暇之餘,攜帶著一把老吉他,坐在草叢中,看著流水無盡的奔走,撥弄著六弦琴,唱著《你在他鄉還好嗎?》,把一懷的心事,交付流水。

當往事隨風而逝,轉眼,我已經三十老幾了。見到從山區來的同事,我總免不了細細詢問一番我曾經呆過的地方,得到更多回答的,是那些地方的人越來越少了,好多人都搬到了比較發達的鄉鎮所在地安居樂業了,而剩下的山村,交通狀況也在陸續的好轉,特別是我曾經走了七個小時的那條山路,如今早已廢棄了。那些便利的交通,也讓山民手中的農副產品,以更快捷的方式輸入到各大市場,大家的日子也是越過越活絡了。

我相信,隨著城市規模在不斷擴大,閩侯縣已經成為福州向外拓展的主要區域,再過幾年,我將不認識那曾經熟悉的貧瘠山區了,你將會以嶄新的麵貌出現在我的麵前。而我,也會以老朋友的身份,去拜訪她——正在不斷行進中的新農村。

本文首發2008.1.27《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