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培堅
2009年7月11日,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於在北京病逝。
又一位文人巨將逝去了,他的離去,是國學與國家的一大損失。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季羨林活著的時候,就是一個文物級的人物,他集古文字學家、曆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為一身。他不但文采出眾,而且精通12國語言,特別是佛教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語言的研究,更是無人能出其右。一個人能活著,如果能夠活成像季老這樣,那可是人生的最大成功了。
想想,要想活成季老這樣的,那至少能滿足一下幾個條件:
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要知道,季老先生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還通曉12國的語言,他所擁有的知識,恐怕是好多有學問的人的總和吧。可是,要想有淵博的知識,那就必須付出艱辛的奮鬥。可看看世間,有多少人為了金錢權力,勾心鬥角;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你爭我搶。這些人,他們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如過眼雲煙的名利上,剩下的時間,恐怕也是陷在花天酒地之中吧?所以,這些人,哪怕再聰明,再有悟性,也不會去繼續讀書學習,從而漸漸地連最初的學到的知識,也拋得一幹二淨的。
看看我們的身邊,有多少人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讀書,思考一下自己唯一的一次人生呢?
第二,要有非凡的才能。季老先生不但知識淵博,而且他才能出眾。他的散文作品,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那些文字淳樸本色,恬淡自然,是一份品質優良的精神食糧,讓我們嚼之不厭,且愈久愈甘。
可現在這個社會,讀書的人越來越少,會去寫作的人更是屈指可數。爭於名而奪於利,成為了這個社會上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名利讓這麼多人趨之若鶩,我想,季老先生在生前也應該深為痛心的吧?
第三,要有長壽的年齡。季老先生96歲高齡的時候,但依然身輕體健,思維活躍,吐字清楚。在談及養生秘訣時,他總是這樣回答:“養生無術是有術。”而他的養生之術,更是讓人目瞪口呆的三不主義:“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不挑食、不嘀咕,我們自然明白他的好處,可是,季老先生的不鍛煉,卻著實讓我們感到吃驚不已。對於“不鍛煉”,季老自己是這樣解釋的:“我沒有時間去探索養生、長壽之道,也從不刻意去追求鍛煉。我並不是反對體育鍛煉,而是反對那種‘鍛煉主義’。”由此看來,他的不鍛煉,其實也是一種養生之道:不刻意而為之。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為美食而大快朵頤,結果是你“三高”,我“痛風”的現象常常發生,為此,為了我們的健康,很多人不得不“出去鍛煉”。這邊美食,那邊鍛煉,自然有利於養生,但不挑食的季老先生同樣為此贏得了健康的身體和長壽的福報。
第四,要有淡泊名利之心。季老一生勤奮治學,取得的學術成就可以說無人能比,但他卻三次公開請辭摘下“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三項稱謂,甘願找回一介布衣的本真麵目。有空的時候,他更是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莫名湖邊,看著自己撒在湖中的蓮子已經鬱鬱蔥蔥。也許,他這是在思索人生,是在回味自己淡泊而充實的一生吧。
作為一個凡人,我們是無法和季老先生相提並論的,季老先生不管是在生前,還是在他逝世後,他都是國寶級的。但是,了解了季老先生富有意義的一生,是否能給我們一點啟發呢?
是的,我們無法活成像季羨林老先生那樣的文物,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模仿他的生活方式,可以在自己有限的一生裏,品味活成一個文物生動過程。我們可以多讀書,在讀書中睿智自己,成熟自己;我們可以學習寫作或者創造,為社會多貢獻一點自己的才能;我們還可以修生養性,像季老一樣,不為一點小事婆婆媽媽、勾心鬥角;我們更要學習他淡泊名利思想,多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把大把的光陰,浪費在那無謂的爭鬥中。
我們不能活成一個文物,但我們至少,可以像文物一樣活著!
本文首發《閩侯鄉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