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數據時代,一切行業都是互聯網行業(1 / 3)

第1章 大數據時代,一切行業都是互聯網行業

互聯網無所不在,正重塑著一切傳統行業,這是人類正麵臨的“大衝擊”。一場由互聯網引爆的“新工業革命”已經開始。}/bl}

在2014年的全國“兩會”上,百度公司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表示,在互聯網思維審視下,每一個產業都是風口;小米科技首席執行官雷軍稱,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造才剛剛開始;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提案中提議升級國家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傳統產業的互聯網應用,將互聯網與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社會經濟的整體轉型升級。}/bl}

新華信息化專家團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薑奇平認為,未來若幹年,產業的互聯網化是互聯網對經濟、社會、產業等各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典型代表。在產業互聯網化的大潮下,各行各業都會成為互聯網產業,而互聯網產業將消失,因為沒有哪個產業不是互聯網產業了。}/bl}

誠然,無論是百度與寶馬合作生產無人駕駛汽車,華為與車企合作提供智能網絡設備,鋼鐵業融入電子商務,還是醫療設備通過網絡實時監控健康狀況,都表明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互聯網的腳步不會因為某一個行業而停下甚至放緩,它要做的就是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無論是金融業、醫療業、還是鋼鐵業。}/bl}

正如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所說:“互聯網不是新經濟新領域獨有的東西,最終它會像蒸汽機、電力等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一樣,應用到所有行業。”}/bl}

將來,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高科技企業,如果不能從聯結的世界中受益,不能通過聯結去創新商業模式和交易模式,不能通過用戶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去優化運營和營銷,就都將輸掉未來。}/bl}

新東方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說:“互聯網發展對每一個企業都提出了重大的挑戰,一夜之間,你就有可能被別人超越、占領、推翻了,這種情況都有可能。”}/bl}

“1號店”董事長於剛說:“我們自己都是如履薄冰,現在移動商務來的時候,你不革你自己的命,別人就要來革你的命。”俞敏洪和於剛的話絕不是危言聳聽。}/bl}

“春雨醫生”輕問診,顛覆傳統醫療習慣

當我們的身體有病時,應該怎麼辦呢?

傳統的做法除忍耐之外,當然是按部就班地去醫院,先是排隊掛號,然後排隊看醫生,接著還要排隊做檢查,似乎這些已經是天經地義的事了。然而,有這麼一個人,偏要打破這種天經地義,把醫療和網絡聯係到一起,讓人們在身體有小毛病時不必再到醫院去。這個人就是“春雨天下”的創始人張銳。

張銳的性格很叛逆,雖然父親是一名醫生,但他卻很不喜歡醫學,而且刻意去選擇與醫療無關的專業和工作,先是在大學時學生物專業,後來又改學新聞專業,畢業後做了傳統媒體記者,從理科領域進入了文科領域,再後來進入互聯網行業,進入網易公司工作,幾年以後就做到了副總編輯這一讓很多人羨慕的職位。慢慢地,張銳發現國外的互聯網領域群雄逐鹿,人才輩出,而國內互聯網領域的精英好像出現了斷層。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他看到了自己的創業機會,他覺得應該出去做這個行業的英雄,於是在2011年,他辭掉了網易副總編輯的工作。

走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麵臨著尋找合夥人的問題,因為一個人蠻幹是不行的,必須擁有一個分工科學的團隊——這是成功的基礎。張銳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並且不懂得如何賺取利潤,所以必須找幾個能和他互補的合夥人。他認為找人要比找錢難,而在找錢的時候,他選擇自己掏錢,因為在他看來,拿自己的錢創業就是告訴投資人自己的態度。

張銳在選擇自己產品的方向時有很清醒的認識,由於很多網絡產品已經很成熟,人們已經形成了穩定的使用習慣,再去複製已經不可能抗衡得過它們,所以他認為萬萬不可以去做社交,也不可以去做遊戲。經過淘汰排除,他和他的合夥人選擇了做移動醫療,一個當時國內還沒有其他人涉足的領域。

“創業要找準自己的基因。”張銳如是說。

張銳為什麼選擇醫療這個自己一度非常排斥的行業呢?最重要的一點是互聯網的誕生已經巨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已經不是問題,人們的交際、消費觀念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可是張銳卻看不到在醫療領域有什麼變化,像遊戲、聊天這些不是人們必需的需求都能通過互聯網做得風生水起,而醫療這樣的剛性需求卻無人問津,於是借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東風,張銳想要挑戰這個領域。

正是由於沒有其他人做這個產品,張銳的創業才顯得有點順利,而且他在管理上隻用一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011年11月,“春雨醫生”掌上客戶端上線,張銳成了“春雨天下”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萬事俱備,下一步還要有醫療資源。對此,張銳是這樣做的:他與一些三甲醫院簽訂合作協議,或者直接與有空餘時間的醫生簽約。這樣一來,就有了“春雨醫生”。

那什麼是“春雨醫生”呢?用張銳的話說,就是人們身體不適的時候,可以通過客戶端谘詢的三甲醫院的醫生。人們可以從“春雨醫生”那裏得到專業的解答。當然,張銳對此的定位是“輕問診”。

中國醫療產業的現實是不太樂觀的,具體體現在看病貴,掛號難,醫患關係不佳且醫療資源分配極度不均衡。有的醫院患者飽和,因為很多人無論多麼小的疾病都喜歡到大醫院去看,這就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而有的醫院則是門可羅雀。“春雨醫生”這一款免費醫學谘詢軟件的推出,就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張銳的這個產品,可以同時滿足醫患雙方的需求。

入駐“春雨”的醫生,都是擁有各種資格證書、二甲以上醫院的醫生,這使得谘詢的質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很多人的疾病都屬於非常小的疾病,不需要去醫院看,通過網上谘詢就可以解決,這就為醫院節省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醫生都是在空餘的時間為患者服務的,不是動輒幾十上百人的診斷,這樣他們就有足夠的時間為前來請教的客戶做詳細的解答,而且這個平台上也有足夠的醫生為患者服務。每位醫生為患者解決的問題,都會被保存下來重複使用。而這些醫生通過做網上教育和谘詢,可以使自身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實現,同時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得到一定的報酬。

在這個平台上,患者可以對醫生的服務進行評價,如果醫生的服務質量很好,就會得到很多肯定的評價,這些評價反過來又會促進該醫生得到更多的患者資源。

也許是命運的安排,本來極力抗拒“子承父業”的張銳,最後還是選擇了和醫療有關的行業。他創業的產品是“春雨醫生”,一款手機醫生問答軟件,而張銳的父親則是以醫院為平台,麵對麵地為病人服務。張銳以網絡為媒介,讓醫生們與患者進行遠程交流,足不出戶找醫生,可謂是對傳統醫療程序的一個革命性顛覆。

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張銳的產品已經成為移動醫療產品中的標誌,用戶需求不斷增長,成為中國最大的手機問診平台。可是張銳知道自己的公司還有很多尚待完善的地方,而他的目標是讓“春雨醫生”成為中國最大的醫學知識庫。於是他就帶領著一個隻有幾十人的團隊,為醫生、為患者服務著,同時也為自己創造著人生價值。

轉變思維:“汽車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網站

李想,一位“80後”創業的典型人物,“泡泡網”和“汽車之家”創始人。2005年年底,“泡泡網”的年營業額達到2000萬元,利潤率高達50%,占有絕大多數股份的他,身家過億。2005年,他又從IT成功轉型汽車業,創辦了網站——汽車之家。2006年5月,李想被授予“中國十大創業新銳”的光榮稱號。

李想,1981年生,河北省石家莊人。他成長於一個藝術氛圍相當濃厚的家庭,母親是當地藝術學校的老師,父親是一名優秀的戲劇導演。1981年是恢複高考的第五年,父母雙雙考上了中國戲劇學院,無奈隻得將李想托付給外婆。在此後的七年裏,李想在廣闊的田野中愉快地奔跑,隨著當過兵的外公外出打麻雀。在他讀小學二年級的時候,父母把他接回了石家莊。不過,父母並沒有對他嚴加管束,也沒有像大多數父母那樣希望子承父業,而是給了他很大的自由空間。現在,他最感激父母的是他們培養了他最重要的素質——獨立。

中考的時候,李想考入了當地的重點高中,按理說他應該可以在學業上走得更遠。然而還在讀初中的時候,李想就對電子遊戲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談及他接觸電腦的初衷,李想笑著說是從玩遊戲開始的。1997年,家人經不住他的軟磨硬泡,破例給他這個16歲的中學生買了一台計算機,配置都是他自己找的。就這麼幾個月下來,借助

著遊戲,他很快熟悉了操作係統和軟件。

最年輕的六年美好歲月,李想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計算機和網絡上。大量的電腦雜誌閱讀加上對電腦硬件的熟悉,讓他在讀高二的時候,就在國內主流的互聯網媒體上發表了文章,他的強項是電腦品牌、硬件選擇和專業技術分析,因此千字300元的高稿酬他拿到手軟。

李想是非常幸運的,他趕上了中國互聯網的興起。和大多數喜歡嚐鮮的年輕人一樣,李想創立了個人網站——“顯卡之家”專業論壇。同類網站不勝枚舉,李想決心在顯卡之家小試牛刀。那個時候,正值高三學業最緊張的時期,李想堅持每天四點洗漱,閱讀相關資料,他幾乎把所有的複習時間都用在了更新網站內容上麵。這樣的辛勤勞動換來了收獲,網站訪問量由起初的每天200人飆升到三個月後的7000人,巨大的商機隨之產生。剛開始的時候,李想並沒有意識到人流量的激增會給他帶來財富,直到有廠商主動表示願意花錢在上麵投廣告。就這樣,高三一年,李想賺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10萬元,而當時他的父母月薪也就一千元左右。

1999年,李想經過慎重的思考,以自己的經曆成功地說服了父母,做出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高考。然而,剛剛決定在互聯網上大展宏圖的他就遇到了1999年下半年的互聯網泡沫。這樣一來,廣告一個都沒有了,李想遭遇到了創業以來的第一個挫折。可是,他並沒有氣餒,決心在互聯網這片土地上正式起航。

2000年,“泡泡網(PCPOP)”正式成立,所用的資金就是李想的第一桶金。“泡泡網”很快就有了起色,訪問量日漸上漲,但是並沒有直接的經濟收益。李想決定到北京發展。2002年年初,李想從石家莊轉戰北京中關村,“泡泡網”開始了真正的商業化運作。從那年開始,“泡泡網”的年廣告收益以年均100%以上的速度飛漲著。那些年,李想也買了自己的車子和房子。

由於缺乏管理經驗,李想接連遇到了創業上的諸多問題。突然有一天,公司一半左右的人都集體跳槽到了競爭對手那裏,挽留無果之下,李想開始反思,加緊學習。當員工數達到一百多人的時候,又出現了一次離職潮,這使李想開始考慮聘用專業的職業經理人,而此後,針對員工的保險、公積金等保障性措施逐步完善,連生日會也被列入公司製度。在有企業提出收購意向時,李想意識到了自己在財務知識方麵的匱乏,便引進了普華永道有五年專業經驗的審計經理。

2002年年底,李想和幾個創業合夥人想創建一個汽車網站,但這還隻是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泡泡網”的成績還不足以讓他們轉戰汽車網站。李想的座駕從一輛藍色的Polo(波羅)換成了寶馬3係,慢慢地,他開始迷戀上了汽車。當時的主流汽車網站在李想的眼裏是一團糟,沒有最新的資訊和一手的分析,產品庫更是殘缺不全。到了2005年,汽車網站的上馬計劃已經逐漸成熟。

2005年6月1日,“汽車之家”網站(autohome.com.cn)正式成立,由最初的“泡泡”名字改成。對飆車情有獨鍾的李想談及網站時說過,汽車具有巨大的市場機會,並且網站模式也相仿於現有的網站,可以在內容和評測方麵下功夫,這正是李想的拿手絕活。

不過,李想不願意隨大溜,他喜歡標新立異,互聯網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李想策劃了一個全新的網站模式,它沒有繁雜冗餘的內容,每款車型對應一個專屬網站,附有最新的圖片、數據、新聞以及測評,還創造性地開辟了用戶溝通論壇。李想真正地為用戶考慮,打破傳統網站以綜合性為主的格局,突出訪問用戶的自主選擇性,讓用戶使用時的選擇更加便捷和簡單。李想前瞻性地認識到了汽車網站在產業鏈中的位置,對用戶來說,巨大的附加值是非常重要的。

李想說過,“泡泡網”錯過了最佳的發展機會,被“中關村在線”抓住了市場轉換的時機,雖然通過不懈的努力拿到了第三名的驕人成績,但是做不到第一,而“汽車之家”很顯然看到了成為第一的這個機會,他當然不願意放過。

“汽車之家”的創建,正好處在汽車行業高速發展期,它的對手也遠沒有IT行業那樣強大。李想曾經認為,“汽車之家”是互聯網現有的汽車網站裏最優秀的,具有強大的互聯網生產力。

200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具有工商管理和計算機雙料碩士學曆的留美人才——職業經理人秦致被李想引入擔當汽車之家的首席執行官,而他卻屈尊於副總裁的職位。秦致,是一個具備相當能力的人,曾就職於多家國外著名公司,在中國也有較為豐富的從業經曆。李想以往的團隊在產品和用戶方麵具有非常深厚的積累,但在管理和銷售上力不從心,他正是看中了秦致身上所具備的這些才能。

2009年,“汽車之家”一躍成為同行業的領頭羊,保持著汽車網站谘詢高達50%的占有率。現在,“汽車之家”可以為全國經銷商提供不同類別的服務,客戶可以了解到全國各大中小型城市的絕大部分汽車的最新信息。

目前,“汽車之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網站,日均訪問量高達一億人次。

雕爺牛腩——中國輕奢餐第一號

舌尖上的味道是根植在每個人心中的記憶。有的味道高貴奢華,有的味道樸實濃鬱,那一串串的記憶無時無刻不在衝擊著我們的味蕾,讓整個身心陶醉。雕爺牛腩就是這種記憶——深情款款,細致地道。

說到輕奢餐不得不提的就是雕爺牛腩。這種介於快餐與正餐之間的行業越來越成為飲食行業的重要角色,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比一些低價位的快餐優雅美味,相比一些正餐又要省時省錢。可以說,雕爺牛腩恰恰是抓住這個商機為中國輕奢餐開辟蹊徑的。

那麼,創立雕爺牛腩的到底是何許人呢?不錯,他就是穩坐淘寶係化妝品和中國精油產品金交椅的“雕爺”——孟醒。二次創業的孟醒以其獨到的思維,不惜重金打造自己的品牌。雕爺品質、營銷一起抓,使得雕爺牛腩在未出世之前就讓千千萬萬的粉絲翹首以盼了。

首先,雕爺烹飪牛腩的秘方是從香港“廚神”戴龍手中高價購買的,就連燉製牛腩所用的鍋都申請了專利。有了秘方,“雕爺”並沒有急著開張,而是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封測。在這期間,“雕爺”邀請明星大腕、微博達人、美食家等免費試吃,從主菜到甜品無一例外,僅僅半年的時間就花費了一千多萬元,可“雕爺”自己卻毫不在意。

終於盼到了開張,可是顧客翻開菜單的時候簡直咋舌——這家餐廳隻有12道菜,甚至比肯德基、麥當勞的菜品還少。業內人士紛紛說“雕爺”在引火自焚,但“雕爺”偏偏要一意孤行。“雕爺”心裏明白:一家餐廳的成功與否不在於經營多少菜品,而在於對原材料不斷改進優化和對消費者感官上的提升。為此,他特別創造了咖喱牛腩飯和金湯牛腩麵兩道特別風味,而單憑這兩道風味雕爺就創造出了難以想象和複製的味覺巔峰。

值得一提的是,雕爺牛腩的咖喱的製作方法。相比於市麵上隻選五六種香料熬製的咖喱,雕爺牛腩熬製咖喱的香料成本頗高,有的香料甚至需要進口,價格往往近百元一克,而且需要用上21種香料精心調配才能做出頂級絕味的上品咖喱,並且經過二十多年的反複實踐、不斷改良才擁有了今天的味道,可謂是獨具匠心,功夫深厚。相對而言,金湯牛腩麵的製作工序似乎更加考究,給一些不吃辣的食客提供了選擇。其實,它的秘密全在湯裏:食材所用的鮑魚一定要新鮮的,用牛骨熬湯,佐以老母雞、牛筋、冬菇、各種香料,長時間秘密熬製,才能得到一碗香味濃鬱、色澤清冽的湯頭。金湯牛腩麵所選用的麵不是香港人喜好的地道伊麵,而是純手工的拉麵,但又與蘭州拉麵不同,金湯牛腩麵所選的麵粉是加拿大日照時間最長地區所產的麥芯粉,這種麵粉做出來的麵爽滑彈牙,對於食客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食材。

招牌菜品搞出了名堂,雕爺牛腩在互聯網上也是風生水起。由於在封測期邀請明星大腕、微博達人等重量級人物免費試吃,他們為了回饋“雕爺”紛紛在微博、微信裏宣傳雕爺牛腩的消費體驗。有了這些人物的傾力加盟,其網絡宣傳力度不言而喻。想來,此時“雕爺”的心裏也是樂開了花,這一千萬元算是花在了刀刃上。

但是,雕爺在微博炒作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爭議,比如禁止12歲以下兒童進店消費這一店規,這是大多數消費者難以理解和想象的。

可是,“雕爺”並不在乎這些爭議,他認為隻要互聯網有他的粉絲在,他的產業就在,越是有爭議,這些粉絲就越堅強,這個產品也就越有生命力。

此外,雕爺牛腩對細節的掌控是細致而獨到的。

雕爺牛腩喜歡精練的菜單,在菜單設計方麵,以顧客為中心,把顧客的感覺放在第一位。客人坐下來隻需要按照順序點餐就可以了:主菜、前菜、湯品,最後是酒水和甜品。在雕爺牛腩,最有趣的是顧客對於菜的好感和滿意度決定著它的存在與否。顧客很少點的菜品會被逐一地請出菜單,而每道菜的呈現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雕爺牛腩會根據顧客的需要,對菜單進行調換,以保證顧客吃到的都是最新鮮、最新穎的菜品。

茶水是每個飯店都不可或缺的飲料,雕爺牛腩向男士免費提供四種茶水,味道從淡到濃,層層遞進,工藝也從不發酵到完全發酵。而針對女士則準備了各種花茶,在注重養生的今天,滿足女性愛美的需求——花茶是不可或缺的美容、美體之選。

而雕爺牛腩所選用的稻米是絕無僅有的。它所蒸製的米飯主要有三種:第一是從日本移植的越光稻,口感柔軟,素有“世界米王”的雅號;第二是蟹田糙米,這種大米從不施人工肥,靠地裏的螃蟹提供養料,對大米的本身不做深加工,而是保持其原本的味道;最後一種是泰國香米,這種香米種植曆史悠久,香味特殊,和牛腩混合在一起味道獨特。以上三種任意一款米飯都可以無限免費地添加。

雕爺牛腩的細致可以延伸到碗筷的製作,這絕對不是誇大。雕爺牛腩所用的筷子材料是從緬甸的原始森林甄選的名貴雞翅木,在筷子的上部用激光雕刻“雕爺牛腩”字樣的商品標識,而且可以保證這些筷子絕對是新的,從未被他人使用過。筷子使用完畢後,服務人員會把這些筷子當作禮品送給顧客,其服務可以說是細心、周到。

作為器皿的碗,則是任何一家餐廳都不具有的,並且這種碗也同樣申請了專利。碗的底部粗糙厚重,以免顧客端起來燙手,並且手感也特別舒服。喝湯的部分則薄而光滑,在碗八點二十的位置,特意開了一個斜槽,以卡住勺子,方便喝湯。這種碗放別的食物可能很別扭,但是放上雕爺牛腩的金湯牛腩麵則十分合適。簡而言之,這個碗就是為這一碗麵而特別研製的。

我們可以思考:作為中國輕奢餐第一號的雕爺牛腩如此深受消費者信賴,靠的就是它適應市場的營銷策略、地道的製作工藝和對細節的完美掌控。其實,做一件事情並不難,難的是怎樣把一件事做精致、做完美,在“雕爺”第二次的創業經曆中,成功人士的睿智眼光和敏銳思維可見一斑。

不懂遊戲的遊戲業精英

如果告訴你,有這麼一個人,在大學還沒有畢業的時候,就已經賺了幾百萬元,你相信嗎?而且,至此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他在創業時打造的遊戲用戶已經過億,開發的第一款網頁遊戲月收入也有幾千萬元。這個聽起來有點神奇的故事的主角就是王悅,一位自稱不懂遊戲的遊戲行業精英。

王悅的故事其實並沒有多麼地傳奇,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戲劇衝突。他就是一步一個腳印地穩紮穩打,每一步都經過了謹慎的分析。慢慢地,他從一個人赤手空拳“闖江湖”到今天管理著七百多人的公司,年收入也從幾百萬慢慢地增加到了今天的近十億。也許這樣的一個故事,會給正打算創業的年輕人很多的啟發。

王悅是江蘇省蘇州人,1983年出生,是不折不扣的“80後”。王悅從小就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在讀初中的時候接觸到了計算機,他的伯父在海關工作,這使他有了當時大多數人所沒有的經曆:玩計算機。也許就是那段別人所沒有的經曆,影響了王悅以後的人生軌跡。

後來王悅擁有了一台計算機,這在當時屬於很奢侈的東西,這是王悅考上重點高中所獲得的獎勵。陰差陽錯,王悅在讀大學時卻沒能讀自己心愛的計算機專業,而是去了西安的長安大學讀水資源環境工程專業。麵對這個現實,王悅決定自學成才,自己去研究計算機。

了解王悅後來在遊戲領域裏創業成功的人也許會覺得大學裏的王悅一定是個遊戲高手。像很多大學生一樣,每天逃課玩遊戲,甚至通宵玩遊戲,這才符合人們的慣性思維。可事實是,那些整天沉浸在遊戲中無法自拔的大學生往往沒有什麼成績,而有很大成績的王悅卻根本就不喜歡玩遊戲,隻是偶爾玩一下休閑益智類的遊戲,創業成功以後的王悅甚至自稱“不懂遊戲”。

如何能靠計算機賺一點錢才是王悅在大學裏主要考慮的問題,原因是每年春運回家時痛苦的折磨都令他記憶猶新,所以為了能買一張飛機票回家,王悅特別地想賺錢。當然,現在的王悅早已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而他靠的正是自己擅長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