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退而不休 韶光閃耀(1 / 3)

第六章 退而不休 韶光閃耀

東嶽泰山是五嶽之首。潘家華曾三次登上泰山。第三次登泰山時,他已經是年過六旬。當他登上南天門後,激動的對隨同人員說:“我從來不相信青春是年輕人的專利。一個人,如果有激情,如果不斷地追求,不斷地探索,他就會永葆青春,即使時間在臉上留下歲月的痕跡。在向科學高峰攀登的路上,你每登高一步,眼前的地平線就會更寬闊。當你看到大自然是如此的神秘,如此奇異,那種幸福的感覺已幾倍地報償了攀登時所付出的辛勞。因此,我要優化地用好每一分鍾,再做點實事。”

1994年8月,潘家華退居二線。他從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總工程師的崗位上退下來以後,沒有休息,他又給自己定下了四項新的探索任務,向自己又發起了新的挑戰。

對祖國的強烈愛心和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使潘家華退而不休。他像運動場上跑完第一棒的接力賽運動員,正在承接著新的接力賽,渴望衝刺到更加輝煌的站點。

我國的長輸管線大部分已經運行了20年以上,有的已“超期服役”,因而管道的安全問題是潘家華十分掛心的一件事。他要組織有誌於這項工作研究的專家一起攻關,建立一整套長輸管線風險分析軟件包。《油氣儲運》雜誌已在1995年連續三期發表了他所撰寫的“油氣管道的風險分析”的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液化石油氣的應用在我國許多省市迅速興起,但這類儲氣庫的設計、施工在我國還是一項空白,潘家華想帶領有關專家和年輕的技術人員一起攻克這個堡壘。

潘家華的另一樁心事是關心中國的石油安全問題。世界形勢風雲變幻,石油不僅是戰略物資,而且是關係著國家穩定和安全的政治問題。他要進行大型戰略儲備油庫建設的調查和研究。除此之外,他還要加大對油庫消防現代化的研究。潘家華自己設定的這四項新的研究課題,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關注。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原副總經理李天相同誌曾兩次給潘家華寫來親筆信,支持他的研究,從精神上給予他極大的鼓勵。

中國石油重組改製後,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也進行了重組,管道工程係統仍叫管道局,主業管道輸油部分稱管道公司,西氣東輸項目立項後又新組成了一個西氣東輸工程項目部,潘家華一下子成了這三個單位的高級顧問,光辦公室就有三處。後來,西氣東輸工程項目部搬到北京辦公,潘家華就把辦公室搬到了自己的家裏。除此之外,他還有兩處辦公室,工作安排是隔天分兩處辦公。由此可見,潘家華的工作雖不是日理萬機,但也算得上日理千機或是日理百機了。

作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的高級顧問,潘家華十分關心著這個國有特大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中國石油集團重組後,管道工程係統一下子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輸油主業,日子變得緊張起來,職工的情緒不穩,思想非常活躍。這些情況,潘家華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夜不能眠,挑燈疾書,提出了“中國石油集團重組上市後我局管道工程係統發展中的幾個問題”建議書。這份凝聚著一位老管道人心血的建議書,第二天就擺在了管道局局長兼黨委書記蘇士峰的辦公桌上。蘇士峰同誌很認真很仔細地閱讀了潘家華的建議,深為這位管道老前輩的精神所感動。蘇士峰在潘家華的建議書上批示:“潘總的意見看後令人興奮,這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能解放思想,把事理看透,很值得我們每個領導同誌深思。潘總站高望遠,對管道事業的執著的精神將鞭策我們去戰勝一切困難。”為了使大家進一步了解潘家華的情況,現將潘家華的這份建議書全文摘錄。

標題:中國石油集團重組上市後我局管道工程係統發展中的幾個問題。——潘家華

重組改製是大型國有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這是一條正確的抉擇,但在光明到來之前必有劇烈的陣痛。

我局將油氣管道等優良資產分開之後,餘留部分將如何

生存?我認為經過嚴格的“改造”之後,前景是樂觀的,現僅就管道工程部分論述如下:

一、 國外的管道工程公司

國外的管道工程公司,除加拿大的努發(NOVA)公司既為管道的業主又兼有工程公司外,據我所知其餘的皆為單純的工程公司,管道的擁有者(即業主)與承包者(即工程公司)是甲乙方的關係,二者依據合同,互相製衡。工程公司沒有“鐵飯碗”,更不是“大鍋飯”。

世界著名的管道公司,諸如美國的伯克特公司(Betchel)、海灣洲際公司(GIE)、不郎路德(Brown and Root)、意大利的(Snamprogetti)公司、英國的約翰布朗(Johnbraon)等管道工程公司均為贏利大戶。

GIE成立於1953年,當時曾擁有1840公裏的輸氣管道,後來專注於管道工程事業,將此條管線賣出,即現在的哥倫比亞海灣管道(Coiumbia Guir Transmission System),GIE亦為美國的贏利大戶。

二、 目前我局管道工程係統的改造

1、應將設計、工程管理、施工合成一體,組成一個拳頭,承擔的業務包括投資可行性研究、概念設計、詳細設計、采辦、項目管理、施工、投產等,在國外多數工程公司施工隊伍是有任務後臨時組成的,施工設備也是租賃的。

我局有很強的設計、施工能力,薄弱環節是投資可行性研究及項目管理。

投資可行性研究(Invest Feasibilit Study),在中國稱為可行性研究,其中包括兩部分即技術可行性和投資可行性。對於管道工業,技術可行性幾乎是不存在問題的,重點和絕大部分的工作是投資可行性研究上。我國原為計劃經濟體製,投資可行性研究實際上是應付上級部門(如計委)的,其深度、廣度、可信度與國外有相當大的距離。本人曾多次參加國外大公司所做的投資可行性研究,對其中差異深有體會。

在國外大型管道項目的管理方麵,諸如各環節的銜接、人員調動、設備安裝、物資調配、與第三方檢驗的配合、進度安排、成本核算等均有一套相當成熟的辦法,可謂有條不紊。在這方麵我們與國外存在著相當的距離。

2、要樹立全麵作戰和打天下的思想

油、氣管道是我們的老本行,除此之外,煤漿管線、礦漿管線、水管線,沿海城市向深海排汙管線,LPG 及LNG管線,各類裝卸油碼頭及LPG、LNG碼頭,各類油庫及LPG、LNG庫等等均是我們爭取的對象,近幾年管道設計院及我局的施工公司均有很好的表現。

從國內來說我們對南方市場的開拓較差,從全球來說我

們所“占領”的地域還太少。

十多年前,我曾與Bechtel公司的一位領導交談,談到市場時,他一口氣談了十幾個美國以外的項目,如數家珍一般,當時作為總工程師的我深感慚愧,從此樹立了我們一定要打天下的決心和思想。

要想打天下第一件事就是“跟蹤”,我們要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世界上各個角落的項目。

第二要會宣傳自己,推銷自己,學會“拉關係”,交朋友,熟人好辦事在全世界都適用。

第三要有高超的戰略和技術,僅舉海南島至香港海底管道為例。為得到此項目,意大利Sapain公司與原為競爭對手的Brown & Root公司,實行優勢互補,臨時組成一個公司聯合進行投標。當得知亞洲某競爭對手很低的報價後,他們研究多日,認為按常規作戰無法取勝,隻有靠速度取勝,他們向業主提出超前完工予以鼓勵的要求,當獲得業主同意後,他們精打細算,報出了最低價而中標。中標後,他們科學施工,巧妙的避開了台風期,不僅創了世界敷管記錄,且因超期完成而獲得不少利潤。

總之,商戰如戰爭,我們對此還僅是個初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