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可采蓮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大約一兩歲的時候,采蓮被她的娘親背在背上劃著小舟在荷塘裏采蓮蓬,她一遍一遍的對采蓮唱著這首童謠,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然後笑著轉過頭來對閉著眼的嬰孩說:“采蓮,你就叫采蓮,江采蓮。”
這首童謠一直伴著采蓮到她會說話,她開口的第一個字不是娘,不是爹,而是:“蓮……”
長安城有那麼一個傳聞,江家有女,名曰采蓮,五歲能頌詩百篇,七歲可出口成章,生的天姿國色,真真如荷塘裏一朵含苞待放的粉蓮,十歲的采蓮在長安城內盛名遠播。
有了盛名,自會引得慕名。很多人都想一睹這傳說中的采蓮是個如何的風姿,又有著如何的才情。但偌大的長安城,又豈是想見便能見著的。
可偏偏就有人見著了,像是宿命。
那是一年盛夏,十三歲的采蓮劃著小舟在荷塘裏采蓮蓬。菡萏妖嬈,荷葉田田,纖纖素手,美人如畫。
從茂盛的荷塘中劃出,采蓮的小舟撞上了另一艘小舟。舟上半倚著一人,手執酒壺,青衫落拓。
采蓮低頭,不敢看人:“小女采蓮歸來,誤撞公子小舟,公子莫怪。”
一聲低笑:“窈窕淑女,比之荷花,尤勝三分。”
采蓮將頭低的更低,臉頰微紅。
“你可是江家之女,江采蓮?”
采蓮忍不住抬頭,但見舟中之人長發未束,相貌平平,笑容不羈,氣度不凡。輕聲道:“公子如何識得采蓮?”
“隨意一猜。”抬起酒壺,笑飲一口。“采蓮姑娘盛名遠播,聽聞才情過人,可否以‘江邊柳’為題賦詩一首?”
“公子乃何人?”采蓮有些不悅:“我卻不識你,為何賦詩與你?”
“我姓溫名飛卿。”
溫飛卿,那個名滿京華的大詩人。采蓮微楞,愣怔過後,巧笑倩兮,顧盼間,念:“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樓;影鋪春水麵,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係客舟;蕭蕭風雨夜,驚夢複添愁。”
“根老藏魚窟,枝底係客舟。”溫飛卿低吟,眼眸裏閃過驚豔與驚喜。
“公子可否放行?”采蓮微笑。
采蓮的父親是個才子,可惜早亡,家中隻有母親依靠一些細活維持生計,家境苦寒,但采蓮有著其他大戶小姐不曾有的才情。
那日遇見溫飛卿後,溫飛卿便偷偷跟來了采蓮家,不日拜訪,欲與采蓮探討詩詞。采蓮欽佩溫飛卿的才華,多得溫飛卿提點,一來二去,溫飛卿與采蓮熟絡了起來,采蓮尊稱溫飛卿一聲:“師傅。”
日子如同念珠,一天接著一天劃過,彈指間,兩年已過,又到了一年盛夏。采蓮泛著小舟劃入荷塘,一如往年,隻不過今年的小舟上多了一人——溫飛卿。
采蓮不知自己與溫飛卿是怎樣的關係,師徒?朋友?知己?亦或是情人?想到這裏,采蓮有些淡淡的欣喜又有些淡淡的惆悵,最後又有些羞愧的惱意。
偷偷瞥了對麵的人一眼,紅了臉。
溫飛卿此時正望著一片碧綠的荷葉,荷花盛放,映著陽光,灑下一片金粉色。眼中忽明忽暗,不知在想些什麼。
采蓮作了一首詩給溫飛卿,隱晦的表達了自己的小心思。
但是沒有收到回音。應該說自那日兩人荷塘中泛舟後,采蓮再也沒見過溫飛卿。從前溫飛卿總是隔三差五回來看望她一次,可是現在采蓮已半月有餘沒有見過他。采蓮還記得那日溫飛卿把小舟係在木樁上,望著遠方,淡淡的說:“空有才學,無人賞識,生為男兒,卻無功名。可歎可悲。”不是在對采蓮說,卻像是在自嘲。
夕陽的餘暉灑在了那大片的荷塘,襯得荷花紅的更加妖豔,采蓮望著溫飛卿的背影,感覺此刻的他有些落寞,有些寂寥,竟有一種想要抱住他的衝動。
“何處可采蓮,何人不可憐?”聲音飄渺的讓采蓮覺得那是她的錯覺。溫飛卿轉身,恍惚間采蓮聽到他說:“采蓮,我要出遠門了。”
采蓮到河畔洗了幾件衣裳,直起身,望見不遠處的那片荷花,隱隱的有些衰敗的跡象,不免又有些傷懷。
回到家中,明明還是夏季,采蓮卻覺得隱隱有些秋天的寂靜蕭瑟。那個露天的小石桌上曾經放著一杯苦茶,嫋嫋的冒著白氣,那個手製得小竹椅上曾經坐著一個人,手捧書卷,神色淡淡。采蓮想,這,是不是就是書上寫到的“相思”?
當那片荷塘完全落敗的時候,采蓮見到了溫飛卿。
他背對著她,望著那池殘荷,一如那天離去的模樣。
她聽得他說:“明天隨我去個地方吧。”聽不出什麼情緒。
她答:“好。”
采蓮精心的選了一件漂亮的衣裳,那是過年溫飛卿給她置的新衣。
采蓮細致的梳了一個溫婉的發髻,那是溫飛卿曾誇讚過得發髻。
采蓮專注的描了一條柳葉眉,那是在夢中溫飛卿為她畫過的。
等在約定的地方崇禎園,采蓮有點焦慮,有點欣喜,有點甜蜜,有點神傷,有點迷茫。來回踱步,望見牆上新添了的諸多題詩。憶起去年春季,她與溫飛卿在這園裏賞春,正巧遇到一群新科進士在牆上題詩,她忍不住走去細細品了品,生出些豪情感慨來,悄悄尋了處角落亦題了一首:
雲峰滿月放春睛,曆曆銀鉤指下生。自恨羅衣掩詩句,舉頭空羨榜中名。
她還記得,那時溫飛卿在短暫的愣怔後笑了起來:“想不到你一介女子也有如此胸懷。”現在想來,那時的他,望著那群人離開有些自嘲的他,心中是不甘的吧。
“采蓮。”聲色淡淡。
“嗯。”采蓮迎了出去,神采飛揚。卻見得溫飛卿身邊還有一人,一襲玄色長衣,頭發被束得一絲不苟,眸若星辰,風度翩翩。
“這位是李子安,左補闕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