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妊娠期母體變化
一、妊娠期母體的生理變化
1.生殖係統
(1)子宮:子宮是生殖係統變化最大的部分。
(2)陰道:陰道黏膜著色、增厚,皺襞增多,變軟,伸展性增強。陰道分泌物增多成糊狀。陰道上皮細胞糖原含量增多,酸度增高。
(3)外陰:妊娠期外陰部充血,皮膚增厚,大小陰唇色素沉著,大陰唇內血管增多,結締組織鬆軟,伸展性增加。
(4)卵巢:妊娠期略增大,停止排卵,一側卵巢可見妊娠黃體,妊娠黃體於妊娠10周前產生雌激素和孕激素以維持妊娠,妊娠10周後由胎盤代替合成激素取代其功能。
(5)輸卵管:妊娠期伸長,充血,水腫。肌層無明顯肥厚,黏膜上皮細胞變扁平,在基質中可見蛻膜細胞。有時黏膜也可見到蛻膜反應。
2.乳房 妊娠早期開始增大,充血,明顯腺管及腺泡增生,乳房脹痛及刺痛。孕婦自覺乳房發脹乳頭增大、變黑,易勃起,乳暈變黑,乳暈上的皮脂腺肥大形成散在的小隆起,稱蒙氏結節。在妊娠中、晚期可擠出少量稀薄黃色的乳汁。
3.循環係統及血液係統
(1)心髒:多數孕婦心尖區及肺動脈區可聞及柔和的吹風樣收縮期雜音,產後逐漸消失。孕末期心髒容量約增加10%,心率每分鍾增加10~15次。
(2)心搏出量和血容量:心搏出量自妊娠10周開始增加,至32~34周達高峰。臨產後顯著增加,尤其是第二產程。
循環血容量自妊娠6~8周開始增加,至32~34周達高峰,增加35%~45%,平均約增加1500ml。血漿增加多於紅細胞增加,血液稀釋,出現生理性貧血。
合並心髒病的孕婦,在妊娠32~34周、分娩期及產褥期最初3日之內,因心髒負荷較重易發生心力衰竭。
(3)靜脈壓:盆腔血液及下腔靜脈的血容量增加,血流回流受阻,孕婦易發生痔、外陰及下肢靜脈曲張。如孕婦長時間仰臥位,可引起回心血量減少,心搏量降低,血壓下降,稱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
(4)血液成分
1)紅細胞:由於血液稀釋,紅細胞計數約為3.6×1012/L,血紅蛋白值約為110g/L,血細胞比容降為0.31~0.34。為適應紅細胞增生、胎兒生長和孕婦各器官生理變化的需要,應在妊娠中、晚期補充鐵劑。
2)白細胞:白細胞計數增加,約為10×109/L,有時可達15×109/L,主要為中性粒細胞增加,妊娠期淋巴細胞增加不多,單核細胞和嗜酸粒細胞幾乎無變化。
3)凝血因子:凝血因子II、V、Ⅶ、Ⅷ、Ⅸ、X均增加,妊娠期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對預防產後出血有利。血小板數無明顯改變。妊娠期血沉加快,可達100mm/h。
4)血漿蛋白:主要是白蛋白減少。由於血液稀釋,妊娠早期開始降低,妊娠中期時血漿蛋白值約為60~65g/L。
二、妊娠期母體的心理變化
1.孕婦常見的心理反應
(1)驚訝和震驚:在懷孕初期,幾乎所有的孕婦都會產生驚訝和震驚的反應。
(2)矛盾心理:可出現愛恨交加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原先未計劃懷孕的孕婦。
(3)接受:出現了“築巢反應”,計劃為孩子購買衣服、睡床、猜測孩子性別、給孩子起名字等,關心孩子喂養和生活護理方麵的知識。
(4)情緒不穩定:情緒波動起伏較大,往往表現為易激動、易生氣和哭泣等。
(5)內省: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專注於自己及身體,注重穿著、體重、飲食和休息,喜歡獨處。
2.孕婦的心理調節 美國婦產科護理學專家魯賓提出妊娠期孕婦必須完成4項孕期母性心理發展任務:
(1)確保自己及胎兒能安全順利地渡過妊娠期、分娩期。注意力集中於胎兒和自己的健康,尋求良好的產科護理知識。
(2)促使家庭重要成員接受和認可新生兒。
(3)學習為孩子貢獻自己。孕婦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胎兒的成長,順利擔負產後照顧孩子的重任。
(4)情緒上與胎兒連成一體,建立母嬰感情。
第三節 妊娠診斷
一、早期妊娠診斷
根據妊娠不同時期的特點,臨床將妊娠全過程共40周分為3個時期。妊娠12周末以前稱為早期妊娠;第13~27周末稱為中期妊娠;第28周及其後稱為晚期妊娠。
1.病史
(1)停經:停經是妊娠最早、最重要的症狀。月經周期正常的育齡婦女,一旦月經過期10天或以上,應疑為妊娠。如停經已達8周,妊娠可能性更大。
(2)早孕反應:約半數婦女在停經6周左右出現頭暈、疲乏、嗜睡、晨起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厭惡油膩、喜食酸物或偏食現象,稱早孕反應。孕12周左右症狀自行消失。
(3)尿頻:妊娠早期因增大的子宮壓迫膀胱而引起尿頻,孕12周後子宮上升進入腹腔,尿頻症狀消失。
2.臨床表現
(1)乳房:早孕時自覺乳房輕度脹痛及刺痛,乳房增大,乳頭及乳暈著色加深,乳暈周圍出現深褐色蒙氏結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