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繞開宣傳陷阱(1 / 3)

第六章 繞開宣傳陷阱

關於“自閉症”這件事

泛濫的“自閉症”不過是盲目的宣傳、泛濫的診斷、不靠譜的康複合力膨化的時代病,它過分肆虐時,就該是被特別警惕時。該是讓大家看清它真麵目的時候了!

現在有一種趨勢,兒童出現某種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時,人們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個性差異或教育生態環境,而是直接把這些問題推給醫療,所以圍繞孩子大腦和意識的疾病越來越多。

當孩子有某種問題時,家長如果不是馬上領著孩子跑醫院,而是自省一下,我給了他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教育了嗎?我真正理解了我的孩子了嗎?問題的死扣也許就此開始鬆動。

一、“自閉症”宣傳中的水分及其悖論 3

二、“自閉症”孩子怎麼了? 8

三、盲人摸象的醫療診斷及“貼標簽”的危害 13

四、“康複訓練”是嚴重的二次傷害 17

五、“自閉症”大爆發的背後推手 19

六、回歸自然是最好的治療 23

七、我的觀點陳述 26

1、世上是否真有“自閉症”這種病? 27

2、教育工作者不是醫生,有資格談自閉症嗎? 27

3、如何解釋同一個家庭的孩子,甚至是雙胞胎,會出現有的患病有的健康? 28

4、為什麼男孩子“得病”的多? 29

5、自閉症天才現象如何解釋? 29

6、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醫院診斷“自閉症”? 31

7、如果家長在前麵有養育方麵的失誤,孩子表現出“自閉症”狀態,接下來該怎麼辦? 32

8、如何看待聯合國設立“國際自閉症日”? 34

結束語 35

現在有一種趨勢,兒童出現某種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時,人們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孩子的個性差異或教育生態環境,而是直接把這些問題推給醫療,所以圍繞孩子大腦和意識的疾病越來越多。

活潑亢奮的得了多動症,內向孤僻的得了自閉症,遲遲不說話的得了語遲症,說話太多是威廉姆斯綜合症,不好好吃飯是進食障礙症,吃得太多是嗜食症,動作不協調是感覺統合失調症,經常說髒話的得了穢語綜合症,霸道或懦弱的孩子有社交障礙症,不敢和生人說話是選擇性緘默症,上網太多的患了網癮,玩具不離手則是患了戀物癖……疾病的名單會很長,幾乎兒童成長中所有的情況——隻要它不被成年人滿意——最後都會進入醫療,成為一種需要醫生和治療幹涉的病症。

尤其“多動症”和“自閉症”,因其事關兒童整體行為狀態,涉及點多,目前成為最大的兩支流行病。

關於“多動症”,我已在另一本書中探討過這個問題 。這幾年以來,“多動症”在中國媒體上的宣傳越來越少,在人們的概念中逐漸淡化。我相信它的生命周期本該這樣,虛假的東西沒有生命力。很多兒童不必因為淘氣或注意力不集中而輕易被扣上“多動症”的帽子。他們雖然有缺點,卻沒有病。這一簡單概念的確立,對他們的人生影響深遠。

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能逃過“有病”的厄運,“多動症”之後,取而代之的是“自閉症”。此病的宣傳、闡釋、診斷及治療等等,與“多動症”如出一轍,但較之“多動症”,更加來勢洶洶。雖進入中國時間不長,但其宣傳聲勢之大,發病率上升之快,發病人數之多,病人範圍之廣,前所未有。

沒有誰會否認“自閉症”這樣一種先天缺陷存在的可能。因為人類的任何器官都可能存在先天缺陷,大腦也不例外。除了像唐氏綜合症等這樣有明確基因缺陷的先天殘疾;智力正常但語言功能低下,交流功能障礙的情況肯定也有。但不管什麼先天缺陷,發生率都不會高到離譜。如果說某種先天疾病突然莫名其妙地成為大麵積爆發的流行病,那一定是某種外部原因促成的。

一、“自閉症”宣傳中的水分及其悖論

當下,盡管不同渠道公布的“自閉症”發病率五花八門,相差甚遠,總體調調是越來越高,某些媒體甚至陳述為“暴發式增長”,比癌症、艾滋病、糖尿病患者的總人數還多——這就是說,如果你在生活中見到過一個癌症或糖尿病患者,就應該見過一個以上自閉症患者——敢這樣報道的媒體當然不會進行這樣的對比分析,它要抓眼球,就不需要深入和理性。所以在白血病發病率大約是十萬分之二、三的情況下,某些媒體和某些相關機構完全無視常識,把“自閉症”的發病率炒到1%,甚至更高。同時強調患兒越來越多,多到自閉症康複機構不夠用了,政府和公眾應該給予支持,多建康複機構……新聞學中最重要的一條鐵律是“真實”,但在“自閉症”宣傳中,處處可見道聽途說。

事實是迄今為止,我國尚沒有權威的兒童自閉症流行病學數據報告,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對此有過大規模調研和統計。所以盡管是如此嚇人的高發病率,卻幾乎看不到權威機構或權威學者站出來說話。

美國電影《雨人》,中國大陸電影《海洋天堂》和台灣紀錄片《遙遠星球的孩子》是目前中國公眾了解自閉症的主要來源,幾年來,甚至媒體宣傳也一直在用這幾部電影說事。社會心理學有一條原理:一切煽動性的宣傳,瞄準情緒比瞄準理性效果好得多。而電影是煽情最好的載體,劇本可以隨意編寫,鏡頭可以任意取舍和切割。影片把“自閉症”患者描繪為一群宛如被上帝特別圈點過的異類,他們天生孤僻冷漠,不擅交流,卻在某方麵有極高的天才,社會交往能力低下,使別人不理解他們,常令他們不知所措,生活艱難。從2008年開始,每年的4月2號是“國際自閉症日”,到了這一天,很多人,尤其演藝界的一些名星會大聲呼籲關愛自閉症患者,這當然是出於人們的善良和博愛。但如果你問他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病,人們基本上都是用這幾部電影說事。

所以“雨人”、“星星的孩子”現在成為自閉症患者的代名詞——美麗、遙遠、不凡——這作為傳播形象很迷人,很有感染力,但和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實際情況是,現在被廣泛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就是一群普通孩子,倘若再經曆長期康複,最終大多數人成為智力和心理的雙料低能者,隻有極少數孩子能比較正常地融入普通生活。而在某些方麵表現出特異天賦的,鳳毛麟角,並不具有代表性,如同失去雙臂後學會用腳彈鋼琴,在“中國達人秀”中奪冠的劉偉,他是個奇跡,但不能代表所有失去雙臂的人的樂器演奏水平一樣。

除了以上傳播與事實的不符,更多地是訴求間的自相矛盾。常見的訴求有下麵幾點,被各類宣傳引用,奇怪的是其中顯而易見的虛假和悖論居然一直被忽略。

自閉症是一種先天疾病,是基因或大腦某種生理出了問題。

自閉症和後天教育及成長環境完全沒有關係。

自閉症必須早篩查、早診斷,早治療。

自閉症目前無法治療,患者往往終身精神殘疾。

自閉症患者經常受到歧視,要反歧視,呼籲關愛這個群體……

在這些訴求中,有一點首先值得澄清:

宣傳總把“自閉症”成因和教育問題剝得幹幹淨淨,確定它是純生理疾病,是基因的問題。事實是,到目前為止,全球醫學界尚未對自閉症病因病理形成統一定論,它是如何發生的,哪裏出了問題,誰都不知道。當然一直不斷有人拿出“最新研究成果”,用基因或其它生理指標來說事,但沒有一個得到公認。即“自閉症”診斷和常規醫學診斷不同,常規醫學診斷必須依病人的生理變異事實來下結論,“自閉症”診斷卻是純主觀判斷。當一個醫生認定某個兒童是“自閉症”患者時,他並不知道兒童哪個器官或哪個生理指標出了問題,隻是依據“核心症狀”或“診斷量表”進行綜合判斷。

這就說到“症狀”及“量表”的問題。

目前公認的“自閉症核心症狀”是:社會交往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興趣狹窄和刻板重複的行為方式。診斷量表主要圍繞這幾個方麵設計。

量表中的各項評分標準沒有一項生化指標,全部是行為判斷。這些行為,即所謂的“症狀”,用教育學或心理學全部可以解釋,不過是兒童個體差異,或是兒童遇到環境困擾後不同程度的扭曲表現。換句話說,任何兒童,尤其是早期遭遇錯誤對待的兒童,都有可能符合量表中的大部分症狀。

用這樣的事實,重新解讀上麵的幾條宣傳訴求,更會發現一串悖論:

既然不知道是什麼基因出了問題,如何斷定一定是基因出了問題?

病因和病理都不清楚,如何診斷?沒有準確的診斷,哪兒來的篩查?又哪兒來的發病率?

每種輕微“自閉症”症狀都會表現在有某種心理障礙兒童身上,較嚴重“自閉症”症狀和兒童精神病症狀高度吻合,醫生是如何鑒別兩種情況的,如何區別哪個是先天,哪個是後天?

醫生有能力診斷,為什麼不負責治病?治病為什麼要去自閉症康複機構?

說到自閉症康複機構,又是一連串不可思議。

首先,依其舉辦性質來說,它是教育機構,而非醫療機構,所以工作人員是“老師”,不是“醫生”。

其次,現在舉辦自閉症康複機構的門檻非常低,既無行業標準,又無從業人員資格準入製度,不管你以前是從事什麼職業的,都可以申請到執照,不少自閉症康複機構就是患兒家長自己辦的。由此,我們不能不產生一個疑問:這麼一個“世界級疑難雜症”,康複機構的人怎麼就有辦法對付呢?

康複機構當然可以解釋說,訓練方法采用的是國內或國外專業人士編製的課程,課程內容很強大,有康複功能。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釋:假使他們所采用的康複訓練可改善基因缺陷,既有效又容易學到手,為什麼經過常年康複的孩子,最終大部分都成為確定無疑的精神殘障者呢?包括那些最積極舉辦自閉症康複機構的患兒家長,他們的孩子的最終狀況有說服力嗎?早診斷早治療,傾家蕩產去康複一個來自遙遠星球的天才,最後就是讓他進入殘疾人行列?

2013年4月,中國最有影響力的CCTV電視台一檔名為《開講了》的電視節目,邀請到一位女嘉賓開講。她是一位“自閉症”患兒的媽媽,最早在中國開辦自閉症康複機構,是該領域在中國的知名人物。她在孩子5個月時出國留學,兩年以後回國,發現孩子不會喊媽媽,然後孩子被確定為自閉症。現在她的孩子已成年,智力表現為永久殘障。一位年輕人提問,您的孩子患自閉症,有沒有可能是早期母子分離所致?這位女士果斷說不是,因為“自閉症的基因圖都可以畫出來,是多因素致病”。

她的回答也許給人一種印象,即自閉症的研究已進入生物學的層麵,病症的秘密已被揭開,或即將被揭開。事實是時至今日,從來沒有人能確定哪種生物因素會致病,自閉症基因圖也從沒有人畫出來。所以我們隻能猜測,她所說的“基因圖可以畫出來”是指現在宣傳中說的自閉症譜係示意圖,答案更是和學生的提問驢唇不對馬嘴。這就需要我們知道所謂的“自閉症譜係”是個什麼東西。

“譜係”一般指一個演化係統。係統間的要素彼此有承接、關聯和影響。好比“肺癌譜係”應該是有關人種、地域、遺傳、生活方式、基因等等這些方麵的立體構成。而“自閉症譜係”(ASD)卻是根據典型自閉症的核心症狀進行擴展,把所有和“典型症狀”沾邊的情況都包括進來形成的一個平麵範圍。相當於依據肺癌標準,把肺結核、肺炎、氣管炎、感冒、咽炎、咳嗽等等都歸入“肺癌譜係”。即“自閉症譜係”不是一個生物學或遺傳學意義上的概念,而是對一個劃分範疇的統稱。

例如所謂的“阿斯伯格綜合征”或“高功能自閉症”,其真實含義是“疑似自閉症”或“輕度自閉症”,是譜係中的重要組成。現在有報道說,愛因斯坦、牛頓等科學家被懷疑是高功能自閉症患者——如果真是這樣,超高的“發病率”倒是合理。沒錯,按這樣的邏輯,倘若真有人定義一種“肺癌譜係”,人人都將是肺癌患者,肺癌“發病率”確實高,誰沒感冒咳嗽過?可這樣的“譜係”概念,除了千萬倍地放大“發病率”,製造恐慌,還有什麼價值呢?

退一步,即使關於基因致病的猜測是對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的論斷也沒來由。

自然為人類做的一切設計,都是向著交流和融合進行。人類最古老的奮鬥,就是與其他人合而為一,在進化中力圖保存自己的基因,這是亙古不變的需求。並且精神病學研究早已有這樣的理論:先天生理上的差異,不會導致一個人采取變態的生活方式。大腦是一個可以接收文化軟件的硬件係統,具有強大的適應性,進化程度越高,語言和合作功能越強大,相應地,這些方麵的基因表現會越來越健康,而不是越來越病態。換句話說,假設自閉症真是基因所致,那麼發展的趨勢必定不是患兒更多,而是越來越少。用基因來解釋“自閉症”越來越多,顯然大方向就不對,基因不會讓自己水往低處流。

總之,那麼多的訴求,隻要擺到一起綜合地看一看,就會發現疑點重重。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自閉症”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個如此撲朔迷離的事,背後真相是什麼,是什麼在左右著當下發生的一切?

為了搞清楚這件事,請允許我在以下的內容中分步驟進行解讀。

二、“自閉症”孩子怎麼了?

說到“自閉症”的事,很多人首先會問,到底有沒有“自閉症”這麼個病 ,它到底是一種先天疾病還是後天疾病?關於有沒有的問題,我放到後麵解答。這裏先說說先天後天的問題。

我想,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有先天,也有後天——人體的任何器官都有可能出現先天殘障,如先天盲聾、先天心髒病、先天肢體殘缺等等。大腦是人體器官的一部分,也不例外,所以不能否認先天“自閉”的可能性。即在排除所有成長環境問題後,可能有人天生就這樣:聽力正常,但語言功能低下;智力正常,但交流能力極其低下。

這樣的人有多少,沒有人能提供可信的統計。但我們可以相信它較之其它類別的殘疾,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不信的話,從我們自己的大腦中搜索一下,或問問身邊的人,見過幾個“自閉症”,答案即可知曉。

世上不可能突然冒出很多六個腳趾頭的孩子,也不可能憑空出現很多“自閉症”兒童。如果說現在真的出現較多有交流障礙的孩子,它要提醒的是,當下,我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也許存在某種普遍性的誤區。

教育學和心理學研究早已發現,幾乎所有嚴重的兒童心理障礙,都是親子關係聯結不良的後果。而導致親子關係聯結不良的兩個重要原因,一是兒童早期和母親接觸機會的匱乏,二是家庭教養方式,尤其是父母教養態度的不得法。

兒童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結通道由母親來建立。母乳不僅提供機體成長能量,也提供心理成長能量。母親的懷抱、氣息、聲音等等,所有的陪伴都是孩子的心理奶水。幼年喪母、母親嚴重精神障礙等不可抗拒原因會損傷孩子心理。與此同時,一位自身再優秀的母親,如果她在孩子幼小時忽略了和孩子相處的重要性,把孩子全部托付給老人或保姆,親子關係淡薄;或長期用教條刻板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也會出現心理營養不良——這正是現代社會生活中,一些父母健全,甚至家境優裕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最初的幾年是人生的黃金期,幾乎奠定了一生的發展基礎。母親在這個關鍵時期缺席了,或一直以反自然的方式和孩子相處,孩子的生命必定會出現巨大遺憾。我們從很多“自閉症”兒童家長的自我陳述中可以看到,他們大多在孩子嬰幼兒期去忙事業,到孩子大一些,出現行為異常時,才後悔莫及。也有人把自己的童年心理創傷投射到和孩子的相處中,無意中扭曲了親子關係。

早期經曆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有人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隻成年狗的一隻眼睛蒙半個月,去掉眼罩後,這隻眼的視力很快能恢複到從前的水平。但把剛出生的、雙目視力正常的小狗的一隻眼睛蒙上,半個月後去掉眼罩,小狗這隻眼幾近失明。經過長時間恢複,雖然有了視覺,但視力低下,出現永久殘疾。

這種生理現象和心理發育現象幾乎完全一致。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研究發現,從小被隔離長大的猴子,它們大腦皮質神經元連接稀疏,行為神經質,走路蹣跚不穩,甚至叫聲都不正常。成年後,永遠處在猴子社會階層的最下端。

母愛的匱乏不僅損害心理,也損害智力。羅馬尼亞在二次大戰後人口銳減,政府規定每個育齡婦女至少要生四個孩子。因很多人家養不起這麼多孩子,政府便蓋國家教養院,六萬多名嬰兒一出生便住進教養院,統一由保育員照顧。結果是教養院不但沒培養出補充人口數量的國民,卻批量生產出一批問題兒童。這些出生時檢查正常的孩子,最後絕大部分變成精神殘障者,獨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後搖晃,撞牆等各種自殘,對陌生人沒有恐懼感,不會對話,智商低下。

兒童對物質的東西要得其實不多,隻要有基本保障就可,對母愛的需求卻很高,必須充分。倘若母愛打折了,即使錦衣玉食,仆役成群,心理發育也會打折。猶如一棵樹長得好不好,不在於種在皇宮還是種在鄉野,在於根須所觸的土壤和枝葉所承受的陽光是否給了足夠的滋養。溫暖的陪伴,是母愛最基本的任務,也是最高的境界。

母親如果沒有親自哺喂自己的孩子,如果在孩子幼年時期沒有充分陪伴孩子,她和孩子間建立的心理聯結就會稀疏。血緣隻能讓她關心孩子,很難讓她充分地疼愛孩子,如果再加上一些個性方麵的不足,比如做母親的性格過於強勢,或興趣點在別處,理解孩子對於她來說更難。一位在某自閉症康複機構做過幾個月義工的大學生對我說,他驚訝地發現,很多把孩子送來康複的家長,他們和孩子間的關係表現得奇怪,和他原來想象的情形差異很大,大多數家長和孩子並不親近,甚至有些媽媽抱孩子的表情動作都很生硬。

我相信,這些媽媽一定很想充分地去愛孩子,或者比常人更願意去理解孩子,隻是她們沒有獲得這樣的力量和通道,她們身上的母愛沒有被充分激活,她們自身也是反自然行為的受害者。

當然,並不是早期缺少母愛的孩子一定會得“自閉症”,正像即便癌症高發區也是發病的少不發病的多一樣。除去個體差異,還要取決於其他外部條件。一般說來,在母愛缺席的情況下,如果父愛健全,或家裏其他人能夠很好地進行愛的補償,孩子也不會出現太大問題,因為人有天然的自我療愈本能,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從小缺少母愛的孩子,也可以正常成長的原因。

生命中單一的缺憾不會讓一個人心理殘障,變態心理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一個後果,關鍵因素有下麵這些:

1、孩子在嬰幼兒期,尤其3歲前,和母親、父親接觸很少,孩子托付給老人或保姆帶。

2、工具過多地介入生活,如過度使用電視、電子產品、嬰兒車等,孩子缺少語言及情感的交流環境。

3、在吃飯、睡覺、大便等日常生活問題上教條,對孩子進行過度訓練。

4、家長對孩子包辦太多,幾乎事事代勞或處處指令。

5、對孩子限製太多,總是否定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6、監護人脾氣暴躁,經常打罵孩子或用冷暴力懲罰孩子。

7、夫妻感情長期不和,家庭氣氛長期壓抑。

8、直接監護人性格強勢,凡事不容他人質疑。

9、家中少書或無書,很少有親子閱讀時光,孩子沒養成閱讀習慣。

10、孩子長期缺少玩伴,成長環境過於單調。

以上情況,很多家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隻要不嚴重,對孩子影響並不大。隻有這些因素疊加多、程度深,才會構成“創傷性成長環境”。在典型創傷性成長環境下生活的孩子,尤其那些天資聰慧、生性敏感的孩子,心理不斷受阻,又無法建立自我成長通道,結果隻能是“自閉”或其他形式的精神分裂——這就是“自閉症”的成因。

但並不是有了“成因”就一定會導致孩子心理殘疾,就像人生病了不一定都會要命一樣。回溯一下人類過往的情況,一代又一代兒童的家庭成長環境遠不如現在好,卻從未出現過大規模的心理流行病,這是因為人有本能的自我愈合能力。父母可以在某些事上做得不好,隻要不是一直錯上加錯就可以。

就當下“自閉症”兒童來說,家長們早期的失職或失誤本不是最嚴重的問題,後期誤入歧途才最可怕。其實,在孩子的問題剛被發現時,年齡往往還小,有充足的解決時間,正確的辦法應該是盡快把正常母愛和正常生活環境還給孩子,那麼孩子會進行自我修複,慢慢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完好。可惜的是,很多家長意識不到孩子的問題和早期生活經曆之間的關係,急急忙忙帶著孩子往醫院走,從一個小過失,走向一個大錯誤。

三、盲人摸象的醫療診斷及“貼標簽”的危害

我十分尊重醫生這個職業,但在“自閉症”這件事上,顯然是醫療錯誤地介入了教育。醫生有能力幫人們解決機體病痛,並不意味著他有能力幫人們解決意識問題。

把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發育問題交給醫生看,根本思路是錯的,宛如把打漁的事交給種地的人來做,其中的錯誤和風險可想而知。醫生麵對兒童的“症狀”時,專業思維使其很少和早期教育聯係,往往會孤立地、片斷地從大腦生理病變來找原因。換句話說,醫生之所以敢於診斷一個孩子是“自閉症”,在於他不懂教育,無法從一個孩子的成長經曆來縱深地看問題。

當然,一個孩子的早期成長事實,很難探究。它是一個家庭內部的秘密,是一段過往的曆史,甚至是一種被無意改寫的記憶。診斷通常都是父母在陳述,醫生不可能深入探查他們生活中的點滴。甚至有些父母在陳述兒童問題時,會有意無意地美化自己的行為。同時,智力和情感沒有得到正常開啟的孩子,他活在封閉和混亂中,自己也無力主動去和外界溝通,無力去陳述為什麼。這樣,病態表現和早期教育就被完全割裂開來,仿佛啟蒙階段的負麵遭遇都不存在,有病的標簽就很容易被貼到孩子身上。

孩子不開口說話,這在“自閉症”的診斷中是一個重要症狀。這個問題其實很好解釋。兒童開口說話本來就有早有晚,有的一歲就開口說話,有的兩、三歲甚至四、五歲才開口。原因有幾種:一是個體差異,二是兒童早期生活缺陷使交流功能啟動遲緩,三是因為家長經常強迫孩子說話,引起孩子逆反和心理障礙。

不管哪種情況,隻要孩子聽力正常,發聲係統沒有異常情況,都不需要用人力進行過度幹涉,或者說,即使“幹涉”,也需要對症下藥,辦法很簡單,就是多和孩子進行語言及情感交流,關鍵是要讓孩子心理輕鬆,有自信,待說話的身心條件成熟了,瓜熟蒂落,自然會開口。反之,在孩子說話條件還不成熟,或者他心理上有障礙不想說時,就把他劃到“有病”的人堆裏,對他進行反天性反自然的訓練,那樣隻能雪上加霜。

比如某個本該三歲半才開口說話的小孩,如果家長在他兩歲時看到別的小朋友都會說話了,自己的孩子還不會說,就開始著急。到孩子兩歲半,別的小朋友都會背唐詩了,自己的孩子僅會說幾個單詞,這就更讓他們焦慮。到三歲時,別的孩子都開始認字了,自己的孩子還說不出完整的句子,家長就按捺不住,開始帶孩子去跑醫院。這個醫院查不出問題,再找另一家醫院,耳鼻喉查不出問題就查大腦,大腦查不出問題就去找心理醫生……家長的焦慮、各種痛苦的檢查、治療和強製訓練,讓孩子深深地為自己不會開口說話而自卑和痛苦,那麼孩子不但不能如期在三歲半開口說話,甚至四歲也不能開口說話。

一個孩子,當他在語言準備不充足的情況下,和他人的口頭交流願望會比較低;交流上的不順暢又導致他總是不被人理解,情緒無法疏導,所以容易表現出脾氣大或冷漠。而“治療”對情緒的打擊,更讓孩子的心理機製在挫敗中難以正常展開,出現更多的問題——在這樣關鍵的時刻,如果成人還不能意識到正是“治療”本身在傷害孩子,把孩子的不正常行為誤讀為有病,將其投入長期的治療中,那麼孩子的“病態”將一步步被穩定,用一個確實有病的後果,證明診斷的正確和治療的必要性——這種悲劇被隱藏得如此之深,孩子自己不知道,愛孩子的父母不知道,醫生不知道,社會上絕大多數的人不知道。大家看到的確實是一個不正常的孩子,於是所有人都確信,這個孩子先天有“自閉症”,需要不斷地被治療和康複。

至於其它症狀,諸如不聽指令,沒有目光交流等等“自閉症”症狀,它們和說話問題一樣,都可以從教育學或心理學中找到答案,也可以找到解決方案。但醫生的思維方式,讓他不會往這裏想。

盲人摸著一條象腿,真誠地說大象長得像根柱子,並不是他想撒謊,而是他的認識隻能到這裏。這也正是為什麼醫生隻能“診斷”,無力治療的根本原因。

現在又有人呼籲,自閉症篩查要從一歲半開始。這真是可笑!無法化驗、無任何確切證據的“篩查”如何做,難道醫生都有火眼金睛?按現有的自閉症診斷標準來對號入座,哪個一歲半的孩子能逃脫有病的厄運呢?!

在一些自閉症論壇,經常會看到奇葩對話,幾乎孩子的每一種情況都是“症狀”,比如:

提問:我的孩子兩歲,每次進電梯總是要亂按樓層按鈕,不讓按不行,講道理聽不進去,告訴他我家樓層他還亂按,是不是自閉症啊?

回答:還有沒有別的症狀,比如喜歡往高處爬,不知危險?

問者:有啊。

答者:那你趕快帶孩子去醫院看看吧,像自閉症。

可以想象,這些信息,會給年輕的家長造成多少恐慌。一位科學家說過“認識模糊的地帶,妖術最容易流行。”中外曆史上妖術大流行總有類似的手段。先製造恐慌,嚇唬人,然後再做神秘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