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操縱術
前言
偉人與我們不同嗎?
本書的目的在於告訴人們,成功人士如何解決我們平常遇到的人際交往難題,並解釋為何他們的處事方式和心理策略往往能收到驚人的成效。
在一刻鍾的采訪時間裏,總統候選人赫伯特·胡佛隻回答了“是”或“不是”。他坐在一張舒服的大椅子上,圓圓胖胖的臉,麵容安詳……像是在等人。
保羅·利茲是《芝加哥日報》的著名記者,他的心中有一絲緊張。他正在胡佛的專列上,還是同一節車廂,注視著胡佛的一舉一動。這是多麼難得的一次訪談機會。可是,他的想法落空了,胡佛根本不搭理他。
利茲不斷地提起胡佛感興趣的話題,試圖調動他說話的積極性。但胡佛那雙灰藍色、敏銳的眼睛裏卻沒閃過一絲亮光。利茲正麵臨著一個我們所有人都會遇到的難題:他要去影響一個資曆比他深,地位比他高的人。但是,大人物總是與眾不同的。利茲要怎樣才能提起胡佛的談話興致呢?
無意中他發現了一個非常規的溝通技巧。
“當我最絕望的時候,”利茲說,“我碰巧說錯了一句話,而那個話題恰恰是他非常了解的。”
“當時,列車正在尼華達州的土地上向前飛馳,我望著窗外的荒山野嶺,連著遠處煙霧纏繞的紫色山巒,脫口而出:‘天啊,尼華達州居然還在用落後的人工方法來墾殖。’沒想到胡佛一下子開腔了:‘現代方法,早就改變了無序的傳統勞作,未來肯定會完全取代舊的生產方式……’在隨後的一個小時裏,他談到了采礦業,然後話鋒一轉,又開始說石油、航空郵件和其他領域的話題。”
那時胡佛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正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前往巴羅·阿爾托舉辦巡回演講。在胡佛的車廂裏,還有不少貴賓迫切地希望獲得他的注意。
然而,他把接近兩個小時的交談機會全給了一個他不甚了解的年輕人。利茲讓胡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並非靠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是用另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去吸引胡佛的目光:他表現出自己才疏學淺的一麵,讓胡佛去教育指正他。
為何這名記者對胡佛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呢?
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但是卻值得我們深思。
保羅·利茲所采用的策略隻是眾多簡單但不同尋常的方法之一,成功人士在人際交往中常常采用這一策略。
這正是我們要去深究的待人處世之道。
我們會為你詳細剖析,本傑明·富蘭克林是如何通過一個善意的舉動,把一個敵人變成了終身知己的;懷特·莫勞是如何做到隻通過提出一些小問題,就能把那些大人物深深吸引住的;赫伯特·胡佛是如何假裝自己會使用打字機而奠定了自己的事業基礎的;西歐多爾·羅斯福是如何抓住一個常常被忽視的小細節,把陌生人一下子變成自己的衷心支持者的……在本書上百個活生生的案例中,我們將會看到,世界上最成功的人士是如何運用各種心理策略來解決我們平常遇到的那些人際難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