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塔內部結構極為複雜。通常有1個主巢和3~5個副巢,巢內又分隔開,形成許多小室。一般主巢的中部,是蟻王和蟻後的“王室”,此外,還有孵化室、羽化室、倉庫等。蟻塔內還建有一些豎直的空氣調節管道,以及溝渠和堤壩,用來流通空氣和排除流入的雨水。

在河裏、水窪及溝渠等處,人們還可以看見沼石娥幼蟲建造的精巧而細致的“套子房屋”。沼石娥幼蟲下唇末端有一塊不大的唇舌,上麵有絲腺孔,孔中分泌出一種能在水裏迅速凝固的粘性物質,幼蟲把這種粘性物質塗抹在小介殼、沙粒及植物碎屑等物的上苗,並把它們粘起來。幼蟲還把這種分泌物抹在套子房屋的內部,讓“房子”光滑、整潔。

沼石娥幼蟲還能夠利用其它的東西作為建築材料。有人試驗證明:給它小玻璃球或搗碎的玻璃屑,它就會造出一座小巧玲瓏的玻璃房子。

蜜蜂的建築更讓人難以相信,如果你仔細觀察蜂巢,就會發現它是由無數六角柱狀體的小房子聯合起來的。房底呈六角錐體狀,它包括6個三角形,每2個相鄰的三角形可以拚成1個菱形,1個房底由3個相等的菱形組成。18世紀初,法國學者馬拉爾琪經過仔細測量,發現每個房底部3個菱形截麵的角度都相等,菱形的銳角為70°32′,鈍角為108°28′。經過計算得知,以這樣的菱形而組成的蜂巢結構,容量最大,而所需的建築材料最少。

這些昆蟲為什麼具有如此卓越的建築技巧才能呢?至今還沒有人能解開這個謎。

螞蟻城是怎麼形成的

科學家在前蘇聯愛沙尼亞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跡:在一個方圓僅1.9平方公裏的地方竟有1500個螞蟻窩,每個窩各有100多萬隻螞蟻,這就是生物界極為罕見的特大“螞蟻城”。目前,這個螞蟻城已受到保護。

螞蟻城中的蟻窩一般以鬆毛和小樹枝為材料,搭在樹墩的旁邊。窩與窩之間還有蟻道相通。窩的高度和大小都有一定的規格,通常高1.5米,底部直徑約7米,呈鍾形。遠遠望去像一座座排列整齊的小山丘。

這裏的螞蟻頭尾粗大,而腰身細小,屬紅黃色蟻群,體形像黃蜂。它們很講究“血緣關係”,隨著螞蟻的增多,到了一定時期就要分家,親屬戶住在一個營區。這些螞蟻辛勤地勞動著,蓋房建屋,繁殖後代。螞蟻除了要與嚴寒作鬥爭外,還要預防野豬和啄木鳥的襲擊。

螞蟻城四周的樹木直立高大,枝葉繁茂,幾乎沒有病樹。神秘的螞蟻城是怎樣形成的呢?至今沒有人得出結論。

鳥類為什麼要遷徙

鳥類為了生存,每年到了一定的季節,都要由一個地方飛往另一個地方,過一段時間又飛回來,人們把鳥類的這種移居活動,叫作“遷徙”。

鳥類為什麼會有遷徙現象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遠在10多萬年前,地球上曾出現過多次冰川期。冰川來臨時,北半球廣大地區冰天雪地,鳥類找不到食物,隻好飛到溫暖的地方。後來冰川逐漸融化,並向北方退卻,許多鳥類又飛回來。由於冰川周期性的來臨和退卻,就形成了鳥類遷徙的習性。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鳥類的遷徙現象早在幾百萬年前就存在了。

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遷徙的根本原因是受體內一種物質的周期性刺激而導致的。這種刺激物質可能是性激素。有時候,由於這種物質刺激導致的遷徙本能,可能超越母性的本能,因此,在這些鳥類中往往可以看到,當遷徙季節來臨時,雌雄雙親便拋棄剛出生的小鳥而遠走他鄉。

也有的科學家用生物鍾來解釋鳥類遷徙現象。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鳥類的遷徙與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和它自己內在生理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鳥類的遷徙總是按固定不變的路線飛行,從不迷失方向,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是通過視覺,依據地形、地物與食物來辨認和確定遷徙路線的。而有的科學家認為,鳥類在白天遷徙時是以太陽的位置來辨認遷徙方向的,夜晚則以星宿的位置確定飛行的方向。有的科學家則認為鳥類的遷徙路線是靠鳥類對地球磁場的感應確定的。

科學家們對鳥類為什麼遷徙和鳥類遷徙為什麼不迷失方向等問題各有其理,究竟誰是誰非,還需要科學家們進一步深入研究才能確定。

企鵝識途之謎

科學家們在南極發現,那裏的企鵝每到冬季就出海,到未結冰的地方去捕魚為生;等春天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長途跋涉,回到自己的故鄉,並且準確無誤。這一段距離足有幾百裏,甚至上千裏。要知道,南極洲是一片茫茫雪原和冰川,沒有任何目標可供企鵝識記。

為了揭開企鵝識途之迷,科學家們曾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捕捉了5隻未成年的企鵝,在它們的身上做了標記,然後把它們轉移到距離它們的故鄉1900千米以外的被冰雪覆蓋的5個不同地點放掉。1個月以後,它們靠步行、滑行和遊泳,穿越沒有任何標誌的冰川雪原,一個不少地回到了故鄉。

這使科學家們困惑了。本來,人們采用了現代化的技術,對候鳥往返、動物遷徙、魚類洄遊等現象進行研究,可至今還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論。企鵝這種獨特的識途能力又向科學家們提出了挑戰。為解開企鵝識途之謎,各國的動物學家紛紛奔赴南極進行研究和觀察。

在南極洲,科學家們做了各種各樣的試驗。有人在遠離企鵝故鄉幾百千米以外的地方,將一隻隻企鵝分別放進洞穴裏,在上麵蓋上蓋子。那裏一馬平川,沒有任何標記和特征。然後他們在三個不同位置的觀測塔上觀察放企鵝的地方。過了一段時間,企鵝從洞裏出來了,起初,那幾隻企鵝不知所措地徘徊了一陣,隨後就不約而同地把頭轉向同一個地方——它們的故鄉所在的方向。經過多次觀察,科學家們初步認定,企鵝識途與太陽有關,而與周圍環境無關。它們體內的“指南針”是以太陽來定向的。但是,企鵝要想用太陽來定向,它就必須具備與太陽相配合的體內時針,以便能從某一特定時刻的太陽位置來推定出哪兒是它們的家鄉。可是,企鵝的體內時針是什麼?它又是怎樣與太陽相配合的?這些人們一時還說不清楚。

魚類洄遊之謎

在魚的世界裏,有些魚類如鮭魚、鰻魚和鯡魚等,就像候鳥一樣,在大海裏成長,在淡水河流裏繁殖。讓人費解的是,這些魚在萬裏水域中徊遊,它們既看不到星星,也無法利用地形目標,它們是怎樣辨認出往返的路線的呢?這使科學家們大傷腦筋。

就拿鮭魚來說吧,它出生在淡水江河裏,生長發育卻是在遙遠的大海裏,這段路程足有上千裏,甚至上萬裏。它們為了回故鄉產卵,不得不穿越一道道激流險灘。當它們回到故鄉後一個個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產完卵後,就該壽終正寢了。問題是它的洄遊不是在短期內,往往需要幾年才能返回一次。因為一條鮭魚在江河裏出生後,到大海裏生長,需三四年才能夠性腺成熟,返回江河裏來產卵。事隔這麼多年它怎麼還能記住洄遊的路線呢!

一些動物學家從水流、氣溫、餌料等方麵來探討魚類洄遊的原因。最近由於魚類“識別外激素”的發現,把這一問題的研究推進了一步。這種物質可以使魚之間區別同一種類的不同個體。比如母魚產仔後,就會放出這種物質,幼魚嗅到後,就會自動呆在一定的水域,以利於母親進行照料和保護;相反,幼魚也會放出這種物質,以便母親相認。有人分析,會不會在魚類出生的地方有著某種特異的氣味,把千裏以外的魚吸引回來呢?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種氣味能存在三四年嗎?它們洄遊有海路也有江河,難道這種氣味就不發生變化嗎?因此有人猜測,除了這種“識別外激素”之外,還應有一種東西作用於魚類的洄遊。那麼,這種東西是什麼呢?

動物也有心靈感應嗎

動物和人一樣,也具有超常感本能,它們也能夠預感危險,這就是它們的心靈感應。

在美國,有隻兩歲的英格蘭血統牧羊犬博比,它的主人名叫布雷諾,家住美國俄勒岡州。1923年8月,布雷諾帶著小狗博比從俄勒岡州去印第安納州的一個小鎮度假時,博比不幸走失了。從此博比開始了它神奇、驚險、而又極不平凡的的超常旅程。博比用了6個月的時間,曆盡千難萬險,曆經3000裏路程,終於從印第安納州回到了俄勒岡州的家,找到了它的主人。

對於博比這次艱險的3000裏旅程,很多人覺得簡直難以置信,為了進一步證實這次旅程,俄勒岡州的“保護動物協會”主席返回到博比走失的原地點,勘查了這條小狗所走過的所有路徑,訪問了沿途許許多多見過、喂過、收留它住宿、甚至曾經捉過它的人,最後證實了這一切確實可信。

在人們都讚揚博比的忠誠、勇敢、堅毅的同時,科學家卻想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問題,博比在幾千裏外是怎麼找到路回家的?當初他的主人是開車走的公路,博比並沒有沿著它的主人往返的路線走,而它走的路與主人開車走過的路一直相距甚遠。事實上,根據動物協會勘查的結果,博比所走過的幾千裏路是它從來沒有見過、沒有嗅過,也根本不熟悉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