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古代史
金字塔
古代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外形很像漢字的“金”字,因此被稱為金字塔。古代埃及人有一種迷信,認為隻有保存好屍體,靈魂才有寄托。因此法老死後,將屍體製成幹屍——“木乃伊”,放在金字塔的墓室裏。在今天開羅吉薩共有約80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是第四王朝國王胡夫的金字塔,塔外觀宏偉,高達1465米,塔底每邊長230米,占地約53萬平方米,用料達230萬塊巨石,每塊平均重達25噸,有的達15噸。石塊之間沒有使用灰漿粘聯,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緊緊地貼在一起。至今已曆時近5000年,塔基還十分牢固。金字塔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法老專製權力的象征。至今,金字塔仍被譽為古代世界的奇跡之一。
新月沃地
指亞洲西部“兩河流域”(伊拉克)連接地中海東岸(敘利亞一帶)的一條弧形的狹長地帶,因土地肥沃,形似新月,故稱其為“新月沃地”。古代,在這條弧形的狹長地帶上先後居住過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是上古文明的又一發源地。
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是公元前18世紀的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製國家。為了鞏固奴隸主的統治,漢謨拉比製定了一部全國統一的法典,即漢謨拉比法典,並將法典的全部內容刻在一根黑色的大石柱上。石柱高225米,底部圓周190米,頂部圓周165米。它分為浮雕和文字兩部分。浮雕為太陽神沙馬什端坐在寶座上,正把象征帝王權力的權標授予站在他麵前的漢謨拉比,體現了君權神授的思想。文字共8000字,是用楔形文字書寫的,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正文共282條,其中包括訴訟手續、盜竊處理、軍人份地、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和債務奴隸、繼承權、傷害和賠償、奴隸地位等內容,這是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它規定,奴隸可以被任意殺死,凶手隻須賠償奴隸主的財產,而無須償命。漢謨拉比法典比較全麵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情況,說明了古巴比倫王國奴隸主專政的實質。它是迄今所發現的人類曆史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的石柱是1901年12月,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考古隊在伊朗西南部古城蘇薩發現的。石柱現存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古代印度的等級製度
雅利安人侵入古代印度(指南亞次大陸,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後,從原始社會向奴隸製國家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界限森嚴的等級製,或稱“種姓製度”。“種姓”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顏色、品質。根據這個製度,古代印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即婆羅門、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等。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是祭司貴族,掌握神權,地位最高。第二等級是刹帝利,是軍事貴族,包括國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權與軍權。以上兩個高級等級占有大量生產資料,靠剝削為生,構成統治階級。第三等級是吠舍,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第四等級是首陀羅,是指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居民,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第三、四等級構成被統治階級。各個等級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線森嚴,貴賤分明,甚至不能共食、共住。久而久之,下層等級愈演愈繁,出現賤民,即所謂不可接觸者,他們最受歧視。首陀羅和賤民被壓在印度社會的最底層,受到統治者的折磨、壓製、剝削。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由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喬達摩·悉達多出生在今天尼泊爾的藍毗尼,是釋迦部落的王子。29歲那年,他出家虔心修道,因此他又被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但不反對奴隸製度。它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的,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欲望,因此隻有消滅欲望,忍耐順從,刻苦修行,才能達到“極樂世界”。一方麵,這對渴望解除苦難的人有吸引力,同時,統治階級也利用它宣揚的“忍耐、順從”,使勞動人民放棄鬥爭,服從自己的統治。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大力宣揚佛教,把它奉為國教,佛教終於成為統治者統治人民的工具。
阿拉伯數字
古代印度人發明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符號,還發明了現在一般通用的定位計數的進位法。由於定位計數,同一個數字符號因其所在位置不同,就可以表示不同數值。如果某一位沒有數字,則在該位上寫“0”。“0”的應用,使十進位法臻於完善,意義重大。阿拉伯人發現印度數字的優點,加以推廣使用。隨後,印度數字又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被歐洲人誤稱為阿拉伯數字。
木乃伊
古代埃及人用高超的防腐技術,把人的屍體保存下來,這樣形成的幹屍叫“木乃伊”。製作和保存木乃伊的習俗,在古代埃及最為流行。古代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他們認為在冥世,即另外一個世界中生活,隻要保護肉體,靈魂就能依附肉體萬世長存。為此,他們要把屍體保存下來。古代埃及人把屍體挖去內髒,浸過鹽水,塗以香料、膏油,再用麻布裹緊,泡製成木乃伊。在埃及幹燥的氣候下,將木乃伊置於不透風的墓穴中可以長久不腐。法老(國王)和官僚貴族的木乃伊製作精致,一般平民的木乃伊則比較粗陋。現存的埃及木乃伊中,有的已有幾千年的曆史。木乃伊的製作體現了古代埃及人的醫學水平。
愛琴文明
古希臘史以“愛琴文明”為其開端,由其文化遺址分布於愛琴海的若幹島嶼和希臘半島南端而得名,其中以克裏特島和希臘半島南端的邁錫尼遺址最為典型,故又稱為“克裏特·邁錫尼文明”。愛琴文明最先產生於克裏特島。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克裏特已創造金石並用文化,氏族製度逐漸解體。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克裏特島進入青銅時代,出現許多奴隸製國家。約公元前1700—前1400年,是克裏特文明最繁盛時期。島上手工業發達,有用青銅、金銀和寶石製成的各種工藝品;陶器製作精美,彩色陶瓶薄如蛋殼;著名的諾薩斯王宮占地二公頃,宮內結構複雜,故稱“迷宮”。克裏特人使用簡單的線形文字。約公元前1400年諾薩斯王宮突遭毀滅,原因不詳,從此克裏特文明開始衰落,愛琴文明的中心轉移到希臘半島南部邁錫尼。邁錫尼文明由阿卡亞人創造,是希臘早期奴隸製城邦的文明。邁錫尼也有自己的線型文字,這種文字已釋讀成功。邁錫尼文明遺址包括城市、王宮和各種不同的墓室。邁錫尼的城牆用巨石壘成,城門上有兩隻石獅子,雄偉壯觀,稱“獅子門”,至今仍在。在遠征小亞細亞特洛伊城的戰爭之後,邁錫尼城邦受到巨大損耗,公元前12世紀,邁錫尼諸城邦被半島北部南下的多利亞人所征服,邁錫尼文明終於衰落。
亞曆山大帝國
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建立的大帝國。亞曆山大為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之子,亞裏斯多德曾為其師。公元前336年繼位,時年20年。在位期間,發動一係列對外侵略戰爭。公元前334年,亞曆山大率軍侵入小亞細亞;第二年,擊敗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公元前332年,占埃及,在尼羅河三角洲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亞曆山大城;公元前331年,又回師亞洲,第二年,滅亡統治西亞200多年的波斯帝國;公元前327年進軍印度,後退兵。公元前325年返回巴比倫,以巴比倫為都城,在東起印度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幹半島的領域內,建立橫垮亞、非、歐3洲的亞曆山大帝國。帝國沒有自己統一的經濟基礎,隻是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因此,在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病死之際,僅存13年的帝國隨即瓦解,最終分裂為幾個獨立的王國。亞曆山大帝國雖然曇花一現,但是,它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509—前27年)羅馬貴族專政的奴隸製國家。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兩名執政官,都由貴族擔任,統治實權由貴族組成的元老院把持,是共和國的最高統治機關。隨著羅馬經濟發展和向附近地區軍事擴張,羅馬居民中增加了外來的移民和被征服地區的居民,被稱為平民,是自由人,可擁有地產,但不能享受政治權利,不能擔任官職。經過兩個多世紀的鬥爭,一般平民取得了公民權,上層平民可以當選高級官職,並能進入元老院。羅馬共和國的國家製度也在平民與貴族的鬥爭中趨於完備,雖然共和國仍然保持貴族統治的性質,但平民獲得公民權,擴大了共和國的社會基礎。公元前73年,爆發的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起義,震撼了奴隸主貴族的統治基礎,同時也激化了奴隸主階級內部的矛盾,羅馬共和國政權發生動搖,開始趨向瓦解。公元前49年一度出現了凱撒的軍事獨裁統治。最後,終於在公元前27年,屋大維稱“奧古斯都”,即國家元首,實施軍事獨裁統治,羅馬共和國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