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金元外交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債權國,它取代了歐洲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世界貿易中心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美國開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憑借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運用金元,妄圖支配世界各國,這就是所謂金元外交。其重點首推拉丁美洲,其次為東亞,再次為歐洲、美國的金元勢力在這些地區發揮了支配作用。

道威斯計劃

1924年8月,協約國通過的美國銀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德國賠款計劃,於1924年7—8月在協約國倫敦會議上通過,主要內容有:一、協助德國穩定金融,複興經濟,在此基礎上索取賠款。為此,協約國先向德國提供8億金馬克的貸款,主要由美國提供;二、1924—1925年度德國賠款10億金馬克,以後逐年增加,到1928—1929年度德國每年賠款25億金馬克;三、德國賠款主要來源:關稅、日用品間接稅、企業利潤、鐵路運輸收入;四、德國國家預算、貨幣、對外支付、交納賠款費等均受協約國監督。道威斯計劃的實施使美元和英鎊源源不斷流入德國,德國利用外國的貸款和投資更新設備,很快提高了生產力,使德國經濟得以迅速複興,到1927年,德國工業已恢複到戰前水平,1929年再次超過英法。該計劃的實施,使歐洲國際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它沉重地打擊了法國的歐洲霸權計劃,使法國的國際地位顯著下降,而美英抓住賠款問題加強了它們對歐洲的支配地位。同時也促進了德國軍國主義的複活,為德國發動新戰爭起到了打氣的作用,為其最後撕毀凡爾賽和約奠定了經濟基礎。1930年,為楊格計劃所取代。

楊格計劃

1929年6月協約國通過的美國銀行家楊格提出的關於德國賠款計劃。目的是以此計劃取代道威斯計劃,減少德國的賠款數額。計劃規定德國的賠款總額為1139億金馬克,比1921年4月倫敦會議規定的總額1320億減少14%。限期59年內付清。前37年內每年平均支付20億,比道威斯計劃規定的從1928年起每年償還25億減少20%,後22年內,年賠款平均為16億。計劃規定取消協約國對德國財政經濟的監督,賠款結算事宜由美國操縱的國際結算銀行辦理。計劃把付清賠款的最後年限定為1988年。計劃還規定,取消對德國財政經濟方麵的一切國際監督,改由新成立的國際清理銀行來處理德國賠款的一切事宜。1931年德國總統興登堡急電美國總統胡佛,陳述德國財政困難,提出停止支付賠款的要求。1932年洛桑會議決定停止向德國索取賠款,楊格計劃亦自行宣告結束。這樣,德國的賠款問題不了了之。楊格計劃使德國進一步擺脫了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在複活軍國主義方麵又前進了一大步。德國從此免除賠款重擔,30億金馬克也沒有交付,各國也無意償還戰債。德國外交上的成功,是在美國等國縱容下取得的。

洛迦諾公約

1925年10月,英、法、德、意、比、捷、波在瑞士的洛加諾舉行會議,簽訂了最後議定書和七個條約,總稱為“洛迦諾公約”。1924年以後,由於道威斯計劃的實行,德國實力日漸恢複,歐洲國際關係發生了有利於德國的變化。法國深感德國的威脅加強,它從法德關係的長遠戰略考慮,也希望締結公約,保障自身的安全。這樣,在洛迦諾召開了國際會議。主要內容有:德、法、比、英、意五國《保安公約》,規定保證維持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德、法之間和德、比之間的領土現狀;承認凡爾賽和約中萊茵區不設防的規定;德法和德比之間互不侵犯;德國被允許加入國聯,此外,會議簽署了德比、德法、德波、德捷之間以仲裁的辦法來解決一切爭端,但德國與東鄰波、捷邊界沒有做出規定。洛迦諾公約的簽定說明德國已經結束了戰敗國的屈辱地位,在國際政治事務中重新有了發言權。它對改善德法關係,穩定歐洲局勢有積極意義。但公約的簽訂並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它實際上抬高了德國,抑製了法國,所以洛迦諾公約是道威斯計劃在政治上的繼續,德國不久又以一個經濟、政治大國重新登上帝國主義爭霸歐洲的舞台。1936年3月,希特勒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公然撕毀洛迦諾公約。1939年4月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不久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新經濟政策

1921年3月,根據列寧的建議,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通過實行新經濟政策的決議。1920年,蘇俄國內戰爭結束,由於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不適應新的情況,農民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俄共(布)1921年通過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製》的決議,標誌著新經濟政策的開始。主要內容有:(1)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製,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後餘糧可由自己自由支配;(2)由全麵沒收私人資本轉向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采用租讓製和租借製兩種形式。租讓製將國家所有製的某些企業、廠礦、資源按一定條件租讓給外國資本家經營;租借製把某些國營企業租給國內資本家或合作社經營;(3)廢除實物配給製,實行商品買賣,恢複國內自由貿易。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迅速恢複和社會主義工業的發展。它是在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和國家經濟命脈的條件下,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範圍內允許資本主義成分存在,利用市場,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並最終戰勝資本主義的政策。對於鞏固工農聯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複有深遠的意義。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決議。此後,新經濟政策逐漸被取消。

蘇聯成立

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於1922年12月30日。蘇俄內戰時期,為了抗擊共同敵人,各個獨立的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了軍事、政治同盟。隨著國民經濟恢複工作的開展,為了把蘇維埃俄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建設社會主義和保衛國防,各蘇維埃共和國的共產黨都提出了關於各蘇維埃共和國的聯合問題。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開幕,通過了成立宣言和聯盟公約,選出了最高立法機關——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標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以憲法的形式正式建立。盟約規定各蘇維埃共和國有自願加入和自願退出聯盟的權利,以及各民族一律平等、友愛和享有主權的原則。第一批加入蘇聯的有:俄羅斯聯盟、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南高加索聯邦4個加盟共和國。1924年1月,蘇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批準了蘇聯憲法,把蘇維埃共和國聯盟以憲法的形式固定下來。蘇聯以一個大國的身份登上國際舞台。它的成立是列寧民族政策的勝利,它對蘇聯各族人民順利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蘇聯1936年憲法

為把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1936年召開了蘇維埃第八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新憲法。這是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憲法宣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其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同時宣布,蘇聯地主階級、城鄉資產階級已被消滅,隻剩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勞動知識分子。新憲法把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勝利用立法程序固定下來。它宣布蘇聯已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社會主義體係在一切經濟部門中獲得完全勝利,剝削階級已被消滅,標誌著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建成。蘇聯新憲法贏得了全世界勞動者的熱烈讚揚。

羅斯福新政

美國總統羅斯福為挽救1929年—1933年嚴重的經濟危機而采取的一係列社會經濟改良措施。1933年,羅斯福就任總統時,美國麵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他上任後立即實施“新政”,以國家幹預經濟的辦法來克服危機,新政的主要內容有:一、全國工業複興法。規定企業生產規模、產品銷售範圍、價格、工資水平等,在企業間開展“公平競爭”。二、農業調整法。為了複興農業,采取縮小現有耕地麵積,大量屠宰牲畜,以克服農產品過剩危機,並采用政府補貼以維持農產品價格。三、整頓金融法案。1933年,國會通過緊急銀行法,關閉所有銀行;經過檢驗,凡有償付能力的銀行才允許重新開業,以恢複銀行信用。羅斯福新政的實質,是改變了過去美國曆任政府對經濟活動放任自流的政策,而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用國家力量調節經濟領域各個方麵,避免生產過剩。“新政”的特點是盡量避免國有化的形式而力圖保持資本主義的“自由企業製度”,也采取一些有利於工人和小生產者的措施,以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新政”沒能從根本上遏製經濟危機,但它使美國的經濟開始複蘇,生產開始回升,人民生活有所改善,社會趨向安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