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李苦禪
(1896—1983)國畫藝術家、書法家。原名李英,山東高唐人。曾參加徐悲鴻主持的業餘畫法研究會。後入國立藝專學西畫。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畢業後在北京、杭州等地藝術院校任教。1946年,任北平國立藝專國畫教授。建國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等。畢生致力於美術的創作、研究和教育。代表作品:《魚鷹》、《雄雞》、《鳥語花香》等。
於省吾
(1896—1984)現代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沈陽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曾任奉天萃升書院院監,輔仁大學、北京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長春東北人民大學教授,並任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國語言學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委員、《甲骨文字考釋類編》主編等職。著有《雙劍誃尚書新證》、《論語新證》、《商周文錄遺》、《甲骨文字釋林》等。
粟裕
(1907—1984)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湖南會同人。1926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5月參加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任教導隊班長。8月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後隨部隊上井岡山。曆任中國工農紅軍的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參謀長、軍團參謀長等職。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後任新四軍江南、蘇北指揮部副指揮。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後兼政治委員)、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中區委書記。1944年任蘇浙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蘇浙區委書記。日本投降後,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曾參與了渡江戰役。組織指揮了淮海戰役。南京、上海解放後,兼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建國後,曆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委員。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有:《戰時參謀工作》、《對未來反侵略戰爭初期作戰方法幾個問題的探討》、《豫東之戰》等。
李維漢
(1896—1984)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一。又名羅邁,湖南長沙人。1981年與毛澤東、蔡和森等一起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負責組織工作。同年回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及中國共產黨。1923年起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被選為中共第四、五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1927年八七會議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委員、組織部長。1929年起任中共江蘇省委兼上海市委組織部長、書記。1931年赴前蘇聯學習。1933年回國,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長征時,任中央軍委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總政地方工作部部長。1936年起,曆任中共陝甘省委書記、中央黨校校長、中央西北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等職。1948年起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建國後,曾任全國政協秘書長、政務院秘書長、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中顧委副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及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等職。著有《回憶與研究》。
張天翼
(1906—1985)現代作家、兒童文學家。學名張元定,號一之,湖南湘鄉人。曾在上海美專、北京大學預科學習。1922年起發表短篇小說,開始其文學生涯。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到上海、長沙等地,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建國後,熱心兒童文學創作,兼以文學編輯及組織領導工作。是中國作家協會創建人之一。曾任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後任《人民文學》主編、全國政協委員。主要作品:短篇小說《華威先生》,童話《大林和小林》、《寶葫蘆的秘密》以及《張天翼選集》等。
許世友
(1906-1985)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河南新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師長、軍長、紅四方麵軍騎兵司令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旅長,山東縱隊旅長、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縱隊司令員、山東兵團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建國後,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兵團司令員、華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南京軍區司令員、國防部副部長、廣州軍區司令員、軍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當選為中共第八屆候補中央委員、中央委員(1968年遞補)、九至十一屆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我在紅軍十年》、《我在山東十六年》。
華羅庚
(1910-1985)數學家、教育家。江蘇金壇人。初中畢業後刻苦自學,在老數學家熊慶來教授的幫助下,華羅庚到了清華大學,邊工作邊深造,僅用一年半時間,就學會了數學專業的全部課程,並自修了外文。又於1936年、1946年赴英、美深造。1950年回國。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等。在數論、代數、多複函數等方麵有深入研究。其《典型域上的調合分析》獲國家一等獎。與王元教授合作以近代數論方法在近似分析上的應用的研究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被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等。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著有《數論導引》、《堆壘素數論》等。
葉劍英
(1897-1986)中國共產黨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梅縣人。早年參與籌建黃埔軍校,任教授部會副主任。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四軍參謀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領導廣州起義。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任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紅軍學校校長、瑞金衛戌司令員、紅一方麵軍參謀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參謀長、中央軍委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解放軍參謀長、北平市市長。建國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廣州市市長、廣東軍區司令員、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南軍區代司令、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軍事科學院院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任中共七屆中央委員、八屆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委員,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十一屆中共中央副主席,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曾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朱光潛
(1897-1986)現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他一生致力於介紹西方美學名著和美學理論著作。開拓了我國美學研究的新領域。朱光潛晚年不顧高齡,每日完成很大的工作量。從70歲到80歲是他豐收的時節,他翻譯完了黑格爾《美學》,又翻譯維柯的著作。這些著作內容十分深奧。朱光潛以他淵博的學識和精湛的外語水平,爭分奪秒,鍥而不舍,“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終於完成了這項艱巨的工作。他曾說:“隻要我還在世一日,就要做一天事,春蠶到死絲方盡,但願我吐的絲湊上旁人吐的絲,能替人間增加哪怕一絲的溫暖,使春意更濃也好。”他還說:“我老了,寫文章有點困難,但翻譯一些資料,為後人的研究做些準備工作還是可以的。”朱光潛雖然在美學研究和翻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學術界享有崇高的聲譽,但是他一向謙虛謹慎、虛懷若穀。他在83歲時,編了一本集子,收入80歲以後寫的文章,取名《美學拾穗集》,把自己比擬為米勒名畫中拾麥穗的鄉下老婦,“在落日的餘暉中,撿起我點滴的收獲!”他在因病住院時,為了保持頭腦靈活,每天堅持抄一首四行的短詩作為“作業”,他還坐在電視機前看一些電視劇。在臨近死亡之前,朱光潛最惦念的是,希望在逝世之前,看到他的著作《新科學》出版。
劉伯承
(1892-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四川開縣人。1914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參加了護國、護法戰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暫編第十五軍軍長。1927年參加領導了南昌起義。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共中央長江局軍委書記、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員、中央革命軍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長、紅軍大學副校長、中央援西軍司令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司令員、第二野戰軍司令員、南京市市長等職。建國後,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央軍委副主席、軍事委員會訓練總監部部長、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委。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二至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七屆中共中央委員,第八至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丁玲
(1904-1986)中國現代女作家。原名蔣冰之,湖南臨澧人。學生時代曾投入五四運動。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6年到陝北革命根據地。抗戰期間曾領導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到前線宣傳。建國後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早期的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是表現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精神苦悶、追求光明的短篇小說。左聯時期代表作有描寫農民苦難生活和他們的覺醒、反抗的中篇小說《水》;最重要的作品是1948年完成、反映解放區土地改革運動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曾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其著作已收入《丁玲文集》。
王力
(1900-1986)我國傑出的語言學家、教育家、詩人和翻譯家。廣西博白人。他在50多年的學術活動中,寫了近千萬字的學術論著。其中專著40多種、論文近200篇。他對漢語語音、語法、詞彙的曆史和現狀都進行了精深的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既繼承了我國古代語言學的優良傳統,又充分吸收了國外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在傳統語言學向現代語言學的發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著述,包括60歲以後寫的《中國語言學史》和他主編的《古代漢語》等著作,涉及漢語研究的各個領域,都具有開創的性質,在國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不少著作被譯成日、英、法、俄等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他的成就,代表了中國語言學的一個新的曆史階段。王力教授畢生從事教育工作,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語言學人才。他為漢語規範化,為推廣普通話,為製定漢語拚音方案,為普及詩詞格律知識和古漢語知識,寫了大量深入淺出、立論嚴謹的文章,深受讀者歡迎。王力教授畢生追求進步,熱愛祖國。盡管他在多次政治運動中,遭受過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對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事業的信任卻從未動搖。“文化大革命”期間,60多歲的王力教授受到種種迫害,但隻要有一點可以利用的時間,他就堅持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寫了《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同源字典》。他說:“一息尚存,研究工作就不能停止!”粉碎“四人幫”以後,他心情舒暢,耄耄之年,仍然每天堅持工作8小時,對《漢語史稿》進行了全麵修訂。1980年,他填詞明誌:“浩劫十年存浩氣,長征萬裏趁長風,何妨白發此心紅!”1985年,在他85歲壽辰之際,他決定將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力全集》20卷的全部稿酬十餘萬元捐獻出來,設立“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
黃克城
(1902-1986)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湖南永興縣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在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任營政治指導員、團政治教官等職。1928年湘南起義中參與領導永興起義,任永興紅色敬衛團黨代表兼參謀長。後率部隨朱德、陳毅到井岡山,任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五團團長,後任第二路遊擊隊司令,返湘南活動。1930年後曆任第五軍團、師政治委員和軍政治部主任,第三軍團代理政治部主任,第一方麵軍及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抗日戰爭初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政治委員、八路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1940年率部南下,任八路軍四縱隊政治委員,第五縱隊司令員、政治委員,與新四軍北上部隊會師。1941年後任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政治委員兼蘇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蘇北區黨委書記。1945年任西滿軍區副政治委員、司令員,中共西滿分局代理書記。1947年後曆任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政治委員,中共冀察熱遼分局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天津市軍管會主任兼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建國後,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1952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政治委員。1954年任中共中央軍委秘書長、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59年任總參謀長。1959年因在廬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的錯誤提出意見,與彭德懷等一起被錯定為“反黨集團”。同年9月被撤銷職務,長時間受審查。1977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得到徹底平反,被補選為中央委員,並被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書記。1982年當選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