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恩師陳巡撫(2 / 2)

陳士奇麵露喜色,連連點頭,向眾人說道:“老夫當年擔任四川學政就深感內有土匪橫行,外有李自成、張獻忠兩支流寇不時竄入四川,大有割據四川與陛下分庭抗禮之勢。

老夫當年多教這些士子學習兵法,想不到楊昌竟然成為如此能夠練兵,真是可喜可賀啊。”

眾人一看往日愁眉苦臉的四川巡撫顯得如此高興,都連番稱是,有的更認為陳士奇有當代儒帥的風範。

陳士奇點了點頭,看著楊昌問道:“紹穆啊,你是因為生活所迫方才投筆從戎的,但無論如何你也算知兵之人。

現在陝西的李自成、湖廣的張獻忠都有再次大舉入犯的企圖,川北巴州、達州、蓬州土暴子作亂,整個四川可以正處在內憂外患之中。

老夫身邊正缺一個管練兵的幕僚,要不你到巡撫衙門先幹一個幕僚,這樣你也不至於荒廢學業,三年之後也可以參加鄉試,如此也不枉你我一番師生之情。”

楊昌一聽暗自叫苦不迭,雖然大明重文輕武,就像這個李吏目在三品參將麵前趾高氣揚一樣,按理說巡撫衙門襄助練兵的幕僚位高權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但來自後世的楊昌知道馬上就要改朝換代,知道張獻忠馬上就要入侵四川,四川將爆發五千年人類文明史最為醜陋的一幕,那就是近千萬川人被一群殺人魔鬼屠戮殆盡。

自己的主要目標就是在這一切來臨之前逃出四川,逃出中國,到時候跑到東南亞巧取豪奪,成為一個大富翁,成為後世人民心目中所說的華僑。

若是成為陳士奇的幕僚,如此必然脫身艱難,再說了自己目前有百十號手下,可以說什麼事情都是自己說了算,何必去當這個幕僚受什麼鳥氣呢?

就在楊昌思索如何拒絕陳士奇,旁邊的參將楊展幫忙解圍道:“憲台大人,楊昌楊紹穆乃武宗、武宗朝首輔楊文忠公的玄孫,可以說名門之後,按理說是要參加科舉,到時候金榜題名,造福一方。

過去我也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督促的,為此督促他每天晚上看各種兵書戰策。

但經過這兩個月觀察,末將發現這個楊昌膽大心細,計劃周密,為人處事常常異於常人,若是放在官場上必然會遭到周圍官員排擠。

再說了如今內憂外患,正是需要勇士效命沙場,楊昌投筆從戎參軍打仗,那更可以發揮其長處啊。”

讓楊昌放棄軍旅,這不過是陳士奇臨時起意而已,如今川北土暴子橫行,陝西的李自成,湖廣的張獻忠都有可能大舉進入四川,內憂外患之下四川危機重重。

陳士奇文人將兵,在帶兵之餘喜歡吟詩作畫而為他人詬病,為了保住自己四川巡撫的位置,對陳士奇最為有利的樹立一個文人帶兵的典型,而這其中楊昌毫無疑問是最好的選擇。

正如楊展所說那樣,楊昌乃忠良之後,副榜舉人出身,更為重要的是自己院試選出來的秀才,與自己有師生之誼,也是文人帶兵最好的詮釋。

陳士奇很快想明白這一點,看著成都令吳繼善、華陽令沈雲柞,參將楊展說道:“老夫當年還隻是學政的時候就感到將來戰禍不已,再教授學子們四書五經的時候更是教大家兵書戰策。

這個楊昌投筆從戎,不但有敢為天下先的氣概,圍獵行軍不但秋毫不犯,而且還與民眾為善啊,這可與各地兵丁劫掠民眾,李自成、張獻忠等流寇甚至打出剿官軍,保民眾的口號,大家說說,老夫將如何獎勵楊昌呢?”

眾人一聽紛紛聽出陳士奇的意思,紛紛猜測陳士奇的用意,這幾年下來川中局勢日漸惡化,朝廷一些官員對其頗有微詞,有的言官更是譏諷其文人將兵所出現的種種弊端。

這個楊昌與陳士奇有名義上師生之誼,無論如何也要樹立為典範,再說了這個時代文官雖然等級森嚴,但武將任用則頗為隨便,就像很多衛指揮使直接世襲。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眾人紛紛讚許楊昌投筆從戎的行為,讚許楊昌能夠練兵,兩個月之內練成一支精銳之師,並在圍獵過程中大放異彩。

陳士奇連連頷首,當即以巡撫衙門發表命令,任命楊昌為正七品把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