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朝代更替曆史·一、奴隸製王朝更替(1)(2 / 3)

武王伐紂

文王長子伯邑考被紂所殺。文王死後,由後立的太子發即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興師東至孟津伐商,但因時機不夠成熟,隻得暫時還師。後來商王紂更加暴虐,殺比幹,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劇激化。周武王又率軍東征,渡孟津,與諸侯相會,作誓聲討紂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軍進至商郊,與紂兵於牧野決戰。牧野之戰,周軍全勝,紂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武王進入商都,分商的畿內為邶、都、衛三國,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鄘、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一說管叔監衛、蔡叔監鄘、霍叔監邶)。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被征服者有九十九國之多。

克商後,武王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陝西長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公東征

武王死後,太子誦繼立,是為成王。成王年幼,曾輔佐克商的武王之弟周公旦攝政。管叔、蔡叔懷疑周公將篡取王位,傳播流言,武庚也謀劃複國,與管、蔡結合叛周,糾集徐(在今江蘇泗洪)、奄(在今山東曲阜)、薄姑(在今山東博興東南)和熊、盈等方國部落作亂。周公奉成王命東征,經過三年戰爭,終於平定叛亂。武庚和管叔被誅,蔡叔被流放。

《尚書·大誥》內頁為了消弭殷商殘餘勢力叛周的隱患,周朝首先命令諸侯在伊洛地區合力營建新邑,即周朝的東都洛邑(成周)。東都既成,遂遷曾反對周朝的“殷頑民”於此,加以控製。同時,封降周的商貴族微子於商朝故都宋(今河南商丘)地,以代殷商之後,封武王少弟康叔於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長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餘民遂被分割,逐漸服從於周朝的統治。

成康之治

東都成周建成,周公還政成王,周朝進入鞏固的時期。傳說周公製禮作樂,即指王朝各種製度的創立和推行。其中以周初分封最具深遠影響。

周的分封諸侯,在武王時即已開始,但大規模分封是在成王及其子康王(名釗)的時期。據傳周初所封有七十一國,其中與周王同為姬姓的占四十國。王季之兄太伯、仲雍的後人封於吳(今江蘇蘇州)文王之弟虢仲、虢叔分別封於東虢(今河南滎陽東北)、西虢(今陝西寶雞東)文王之子分別封於管(今河南鄭州,早滅)、蔡(今河南上蔡西南)、霍(今山西霍縣西南)、衛(今河南淇縣)、毛(今地未詳)、聃(今湖北荊門東南)、郜(今山東成武東南)、雍(今河南修武西)、曹(今山東定陶西)、滕(今山東滕州西南)、畢(今陝西鹹陽西北),原(今河南濟源西北)、酆(今陝西長安西北)、郇(今山西臨猗西南)武王之子分別封於邗、晉(始封在今山西翼城西)、應(今河南平頂山)、韓(今山西河津東北)周公之子分別封於魯(今山東曲阜)、凡(今河南輝縣西南)、蔣(今河南固始西北)、邢(今河北邢台)、茅(今山東金鄉西北)、胙(今河南延津北)、祭(今河南鄭州東北)召公之子則就封於燕(今北京)。此外,還有許多異姓諸侯國,如薑姓之齊(今山東臨淄北)、子姓之宋等等。

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緣關係為紐帶,建立起周天子統轄下的地方行政係統,從而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加強周王朝統治的作用。分封製還為維護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一等級序列的禮製的產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周初所封諸侯,均由中央控製。成王之時,周公、召公是朝中最重要的大臣。自陝(今河南陝縣)以西諸侯由召公管理,以東諸侯由周公管理(周公死於成王在位時,召公則活到康王的時代)。康王之世,周曾命諸侯對邊遠方國進行戰爭,例如小盂鼎銘文所記對鬼方的征討。斬獲眾多,僅俘人即數以萬計。成康時期,周朝最為強盛。

昭王南征與穆王遊行

康王死後,子昭王瑕即位,昭王十六年,他欲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親率大軍南征楚荊,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經三年,昭王還師渡過漢水時,相傳當地人用以膠粘接的船乘載昭王,到中流船體分解,昭王溺死,軍隊也遭覆沒,使周朝蒙受前所未有的挫折。

繼昭王而立的是其子穆王滿,在位長達五十五年。他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曾因遊牧民族戎狄不向周朝進貢,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把戎人遷到太原(今甘肅鎮原一帶)。穆王好遊行,致使朝政鬆弛。東方的徐國率九夷侵周,甚至西至河上。穆王南征,通過聯合楚國的力量,才得以平定。後世流行穆王西征的故事,如晉代汲塚出土戰國竹簡《穆天子傳》所載,雖多不真實,但反映了當時穆王意欲周遊天下,以及與西北各方國部落往來的情形。

西周中期列王

穆王卒後,依次即位的是共王梂(或作伊)扈、懿王毬(或作堅)、孝王辟方、夷王燮。經過昭穆時代,周朝實力削弱,中期四王僅能守成。但共王曾滅姬姓的密國(在今甘肅靈台),夷王初年曾招致諸侯,把齊哀公置於鼎內烹死,可知王朝還有較大的權威。

這一時期,西北地區的戎狄逐漸興盛。懿王時,出現“戎狄交侵,暴虐中國”的局麵,周人深為所苦。夷王命虢公率師征伐太原之戎,獲馬千匹,但這一勝利未能挽回王室的頹勢,戎狄繼續成為周朝的嚴重威脅。

國人起義與共和行政

夷王卒,子厲王胡立。厲王在位期間,西周各種社會矛盾趨於激化,終於達到爆發的境地。西北戎狄,特別是儼狁,進一步加強對周朝的壓力,不時入侵曾臣服於周的東南淮夷不堪承受沉重壓榨,奮起反抗。厲王命虢仲征伐。結果失敗。連年戰亂,給民間帶來深重的疾苦。與此同時,厲王任用榮夷公為卿士,實行“專利”,將社會財富和資源壟斷起來。為壓製國人的不滿,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加殺戮。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起義。

公元前841年,國人大規模暴動,厲王被迫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

宣王中興

國人起義時,厲王太子靜藏在召穆公家中,召公以自己的兒子代之,得以脫險。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於彘。次年,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共四十六年。宣王在召穆公等大臣輔佐下,勵精圖治,朝政有明顯起色。在國人支持下,宣王著手對西北防禦淒狁,對東南討淮夷。

宣王初期,因國力不足,曾依靠服屬周朝的秦人抵禦西戎(即淒狁)。宣王以秦仲為大夫,命其進攻西戎。宣王四年(前824),秦仲被西戎所殺。宣王又召見其子秦莊公等五人,給七千兵士攻伐西戎,取得勝利,封秦莊公為西垂大夫。五年三月,宣王還曾親自率軍在彭衙(今陝西澄城西北)同淒狁交戰,有所斬獲。之後,宣王轉而經營東南。他命尹吉甫(金文中名兮甲、兮伯吉父)管理四方入貢財物,包括淮夷的貢納,要求淮夷依照王朝規定入貢布帛、糧草和服役的人眾,限製淮夷商賈必須在指定市場與周朝方麵貿易,以便為日後大舉進攻淒狁作準備。

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力量,宣王命尹吉甫、南仲等出軍征伐淒狁。這次征討曆時較長,得到顯著成功。例如宣王十二年所作虢季子白盤銘文所說,虢季子白率兵在洛河北岸同獷狁戰鬥,一次就斬首五百,俘敵五十,周軍一直深入到太原,迫使淒狁遠去。

可能是因周朝的榨取,淮夷叛周而犯江漢地區。宣王命穆公前往平定,又命南仲、皇父、程伯休父等率軍沿淮東下,征伐徐國,終於迫使徐國服從周朝。為鞏固南土,宣王將王舅申伯徙封於謝(今河南南陽)。

宣王時期的這些勝利,並未解決西周社會的根本矛盾,所謂中興隻能是暫時的。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了衰象。三十一年,宣王派軍征伐太原之戎,未能獲勝。次年,宣王幹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睦。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遭敗績。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薑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遭到嚴重失敗,喪失了隨同作戰的南國之師。為了繼續防禦獷狁,宣王不得不在太原統計民數,加以整編控製。這表明周朝的實力已趨於空虛。

西周的覆滅

公元前781年,幽王宮湦(或作生、涅)即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三年(前779),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

引致西周滅亡的導火線是幽王廢掉正後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一作伯盤)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公元前771年,西周覆亡。

幽王死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於申,虢公翰又另立王子餘臣於攜(今地不詳),形成兩王並立。宜臼為避犬戎,遷都到洛邑,是為周平王。餘臣在公元前760年被晉文侯所殺。

春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公元前476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為前477年,《史記·周本紀》為前478年)周敬王卒的中國曆史時期,因魯史《春秋》記錄了這一階段的曆史而得名。由於周的東遷,前人也稱這時期為東周。

周東遷後,實力大為削弱。全國處於分裂割據的狀態。見於《左傳》的大小國家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其中以姬姓者為最多,有晉(在今山西侯馬)、魯(在今山東曲阜)、曹(在今山東定陶)、衛(先在今河南淇縣,後遷至今河南濮陽)、鄭(在今河南新鄭)、燕(在今北京)、滕(在今山東滕縣)、虞(在今山西平陸)、虢(在今河南陝縣)、邢(初在今河北邢台、後遷山東聊城)等國薑姓國有齊(在今山東臨淄)、許(原在今河南許昌)、申(在今河南南陽)、紀(在今山東壽光)嬴姓有秦(在今陝西鳳翔)、江(在今河南羅山西北)、黃(在今河南潢川)、徐(在今江蘇泗洪)羋姓有楚(在今湖北江陵)子姓有宋(在今河南商丘)、戴(在今河南蘭考)姒姓有杞(原在今河南杞縣,後遷到今山東濰坊)媯姓有陳(在今河南淮陽)曹姓有邾(在今山東鄒縣)、小邾(在今山東滕縣)任姓有薛(在今山東滕縣)曼姓有鄧(在今湖北襄樊)。另外還有屬於風姓、己姓、姑姓、偃姓等小國。各國之中最強大者為晉、楚,其次為齊、秦,再次則為鄭、宋、魯、衛、曹、邾等國。春秋末崛起者為吳、越兩國。除以華夏族為主的大大小小國家之外,還有不少的戎、狄、蠻、夷交錯其間。在長期的相互混亂之中,不少小國被強國所吞並。見於《左傳》的一百二十餘國,到春秋末隻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