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這還是茅山嗎(1 / 2)

生亦何歡,死亦何懼,倘生死輪回乃天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周而複始,又何來一懼之說,無非放不下七情六欲,若放下便已看透生死,那又有何歡,又有何懼呢?

茅山位於現江蘇省的西南部,乃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被稱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享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譽。

茅山的出名源自於眾所周知的茅山道士,而茅山道士皆出自茅山宗。

《聊齋誌異》中有段故事種梨:“有鄉人貨梨於市,頗甘芳,價騰貴。有道士破巾絮衣,丐於車前……”此文中所說的道士指的就是茅山道士。

茅山宗屬正一道,宗承上清派,信奉三清,尤敬元始天尊。茅山道士允許有家室,不忌葷,以行符籙為主,例如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消災等等。

茅山道士多以捉鬼降妖而名聞於世,古時那湖南湘西一帶的趕屍之術,也是一時間名聲大噪,世人皆感詭異莫測之際不免又聞之而色變。

解放後,無論是占卜、請神、起卦,還是趕屍、驅鬼、除妖,都一律被定義成封建迷信,一係列地打壓與取締,再加上科技時代的來臨及其蓬勃發展,現代人大多已經不再相信鬼神之說,對於道家之術更是嗤之以鼻,僅廣東、香港一帶,算命、起名字、觀風水的一些修道之士還在勉強地支撐著。

據傳那些大能之士們,大多隱姓埋名,有的深藏於市,有的避世遁入古刹山林之中,江湖曾有句傳言:大能不修化大隱,靜待一世有緣人。

而自佛教入土中原之後,由於自古當政者的過於偏袒與支持,道教的聲望更是一落千丈,而這一切似乎是釋、儒兩家聯手造成的,其實眾觀曆史種種,無非皆是熙熙攘攘、合則兩利、各有風光的橋段罷了。

句容茅山,也算是一座名山了,可人家茅山宗就是不願大開山門招商引資,堅決不學寺廟那套經營之路,其結果也是可想而知。

如今的茅山宗也隻是作為一處文化遺址而被保留了下來,香火不盛、人丁不旺,要不是後來幾代宗主終於想通了,偶爾偷摸著下山做做法事,再靠著後山種的那點蔬菜瓜果自給自足,估計宗門也早散夥了。

話說回來,別說道觀了,就是那寺廟也屬不易,一座寺廟的方丈就好像一家公司的ceo,幾十號人的吃喝拉撒睡都得他操心,這一樣樣的那樣都離不開錢啊!

方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合理經營好自家的寺廟,分配各大執事的工作,例如:法事由誰誰誰負責,齋飯館由誰誰誰來管,開光店由誰誰誰來經營,募捐由誰誰誰來宣傳等等等等,若要做好一寺方丈,沒有良好的商業頭腦是萬萬不行的。

至於像傳說中那些什麼少林掃地僧啊、藏經閣盲大師啊、寺廟燒火怪和尚啊等等,那些深藏不露、身懷絕技的高手牛人們,估計也就隻能是在小說中出現了。

即使世上真的有不世高人,想來也是可遇不可求,你若尋他必是踏破鐵鞋無覓處,他若找你則是彈指一揮之間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