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曾想“黑白兩道”的由來,竟是源自於一雙“鴛鴦鞋”。西晉時朝廷規定凡市儈,即做買賣的生意人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叫“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的現象,古人稱為“黑白兩道”。後由於商人多佞,喜官商勾結,關係複雜,進而衍生出現代意義的“黑白兩道”。
原本鴛鴦戲水相濡以沫的畫風,終是演變成峙立敵對的角色,而孤陰不長、獨陽不生乃天理循環,既已捆綁在了一起,那麼必是相生相長或者同生同滅的局麵。
因為“權利”二字自古就從未分過。
地下格鬥場拳賽的舉辦位置是多變的,且也分大中小規格的不同,這裏的大中小之分並不取決於場地容納人數的多少,而是在於它的性質。
小型的拳賽隻是用於小範圍的賭鬥,本地大小勢力均可參與,即便是外地勢力也可以參賽,隻要有本地勢力作保即可。
中型的拳賽則是全省性質的,隻有省內各地的拔尖勢力方可參與,這裏就要看有沒有資質了?衡量資質的標準就是財力、權力與拳手實力。
那麼大型的可想而知,就是屬於全國範圍性質的。
據傳還有更高規格的,可那也隻是一個傳說。
其水之深,不可測也。
熱鬧的永遠是小型拳賽,那是電視、電影中可以見到的場麵,而從中型開始,參與人數就有了極大的限製,具體的情況就不為人知了。
至於你們猜想的那種上萬人的場地,對不起,國家絕對不會允許出現的。水至清則無魚,這是默認的道理,你在池塘裏無論怎麼蹦噠,都隻是小魚罷了,如果非要遊到大海,成為具備攻擊性的鯊魚,那下場就隻能是被變成魚翅了。
現在所講的都是小型的拳賽,不管拳賽場地如何變換,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變的。
鐵柵欄就是格鬥場從不會變的基礎設施,無論在哪裏舉辦比賽,首先都必須要有它,叫是叫鐵柵欄,其實用的全是鈦合金,無論從材質、耐性還是堅硬度來說,選用的都是頂級之選。
鐵柵欄內是格鬥的舞台,是地下拳手們大展身手的秀場,同時也是他們無法逃避的戰場,而鐵柵欄內最大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隻有站著的勝利者和躺下的失敗者,而躺下的代價往往就是生命。
富人們願意不惜代價的參與比賽且樂在其中,卻絕不肯讓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任何一絲絲的威脅。
鐵男從內心深處是極其厭惡站在這裏的,然而生活之事豈能盡如人意?這也是身為練武之人的悲哀,如果需要一筆持續不斷的高額治療費用,除了出賣自己的武力外,又能做些什麼呢?
街邊賣藝、開館授課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燒殺搶劫根本就不現實,命運的背後似乎總有個推手,即使隨波逐流也終逃不過身不由己與情非得已。
現在打黑拳就是一個月打兩次,一次打三場,每場一至三萬獎金不等,視對手強弱而定,當然還有個前提就是你要有這個戰鬥力,目前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妹妹。
比賽有兩種:文鬥和武鬥,文鬥就是雙方拳頭對拳頭,不得使用任何兵器;武鬥則是雙方都可以使用兵器,當然一方空手,一方有兵器也是可以的。
大多數時候都是文鬥,武鬥一般是出現在解決生死仇恨或者懸賞高額獎金的時候。
既然沒有規則,自然也就不需要什麼裁判,隻等著鈴聲一響,拳賽便會開始了。
這已經是鐵男今晚將要打的第三場了,前兩場的對手並不算太難對付,一個學過拳擊的小夥,雖然出拳也算爆發有力,可惜下盤極其不穩,也就是幾下冷不防的掃堂腿攻勢便解決了。
至於另一位耍太極的,這是來搞笑的嗎?動作就像推拿按摩似的,真是深得“一個大西瓜呀!中間分兩瓣哇!你一瓣啊我一瓣呀!”的套路精髓,結果就是打在鐵男身上想要來個“四兩撥千斤”,結果卻是怎麼撥也撥不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