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美術曆史1
一、古代美術
埃及美術
公元前3000年左右,非洲東北部的尼羅河兩岸和下遊的三角洲地帶,出現了初期奴隸製國家。此後3000年間,古代埃及人民在這塊土地上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古埃及成為世界著名文明古國之一。
古代埃及文明是“尼羅河的恩賜”。它的定期泛濫和衝積沃土,給兩岸居民帶來了繁榮的農業。古代埃及的社會生活,就是在高度發達的水利灌溉技術要求下形成的高度組織化、係統化的勞動生活。為了維持嚴格的社會秩序,埃及的奴隸製國家機器和宗教製度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瑪特”(Maat),統治著生活的一切方麵,所謂“瑪特”,意為真理、真諦,即認為現實的社會秩序是永恒的、亙古不變的,實質上它是帝王意誌和宗教觀念的結合體。這些影響,必然決定了古代埃及美術的第一個特點:明確的秩序。嚴明的等級製度、圖案式的象形文字、規整的建築等等,都反映了這種秩序觀念,它也是埃及文明協調一致的表現。
古代埃及的地理環境是相當封閉的,它北臨地中海,東側的大部分為紅海所切斷,隻留下狹窄的蘇伊士地峽與亞洲相通,利比亞沙漠和撒哈拉沙漠封鎖了它的西陲,南方尼羅河上遊,是高原山地和熱帶雨林。在這片國土以外,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幾乎不存在可以與之抗衡的力量和國家。因而這也造成埃及美術的第二個特點:穩定的形式。除了公元前15世紀阿赫納頓的宗教改革期間,曾出現短暫的自由樣式以外,整個說來,埃及藝術在形式上是由一種嚴格的理想化的裝飾風格所左右的。埃及藝術家並不在自己的作品中致力於追求視感的真實性,而更重視形式的精神力量,並歸結為嚴格的形式規範。
社會對於藝術的看法,基本上認為是屬於神和奴隸主所專有的一種手藝(handicraft),它的任務,一方麵是宣揚永恒不變的“瑪特”,另一方麵在於為一定的實際用途服務。因此,在藝術中出現的形象,也要求按照“瑪特”觀念,描繪事物固定不變的常態形象,而不注重特定環境下的瞬間形象,即隻畫他們認為“理應如此”的形象,而不論它們“實際如何”的樣子。他們所描繪的事件,沒有特定的真實環境,以埃及人所達到的數學和幾何知識,埃及藝術家不可能不懂得透視的道理,但是他們絕不將透視的規則應用於繪畫,因為他們認為繪畫的任務不在於再現一種真實的環境,而是表現一種永恒的理想和秩序,或者使墳墓、宮殿符合這種理想秩序的要求。他們用上下分行的辦法表示空間的遠近,用連續排列的辦法表示時間的延續,藝術家或工匠,隻能按照這些固定的格式和規範去做,不能夠把個人的感情注入自己的創作過程,因此,除了阿赫納頓的自由化時期外,埃及藝術的獨特風格在數十世紀中保持相當的穩定,任何古老的埃及藝術品,在許多不同類型的作品中令人一望而知,這也是埃及藝術的第三個特點:理想化的手法。
埃及古代曆史的分期,史學界有不同的看法,在美術史中通常采用“埃及古代史”一書所載法國學者特裏亞東的分期,從公元前3000年納美爾王統一上下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希臘馬其頓亞曆山大王征服埃及,其間31個王朝,3000年的文明,可以分為;
1前王國時期:第1—2王朝(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680年)
2古王國時期:第3—6王朝(公元前2680年—公元前2260年)
3中王國時期;第11—13王朝(公元前2130年—公元前1790年)
4新王國時期:第18—20王朝(公元前1570年—公元前1085年)
5後王國時期:第21—31王朝(公元前1085年—公元前332年)
納美爾王盾形碑開羅埃及博物館前王國時期的遺物已甚少見,著名的《納美爾盾形碑》(公元前3200年)記錄了據傳上埃及納美爾王(即美尼斯王)征服下埃及的偉大功績,反映了埃及奴隸社會形成時期的征伐戮殺。石碑正反兩麵均有浮雕畫麵,正麵表現頭戴王冠的納美爾王,手持權杖,打擊敵人的場麵,背麵表現納美爾王在待臣伴隨下處死俘虜、檢閱勝利的場麵。王、待臣和敵人,均以不同的大小表示其等級,分層排列的構畫,頭側身正的獨特的埃及式造型均已形成。手法相當成熟,比它更早的類似作品尚未發現,它同史前埃及粗糙陶器上的稚拙彩繪之間,似應有過渡性的作品存在。
就美術而言,它的黃金時代是從第4王朝至20王朝的1500年間。
古王國時期的美術
第4王朝(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480年)是埃及美術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它創造了至今矗立在吉薩的沙漠與藍天之間的胡夫、卡夫拉、門考夫拉三大金字塔和巨大的獅身人麵雕像,它是埃及古代文明的精華。
金字塔埃及吉薩金字塔,是埃及國王的墳墓。埃及宗教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因而把國王的墳墓看作他在另一個世界裏生活的場所,馬斯塔巴設法保存住國王的屍體(木乃伊)。模仿其生前的豪華,以雕刻壁畫和各種工藝品來裝飾墓室。最早的這種墳墓是一個方形平台,叫做“馬斯塔巴”(阿拉伯語“凳子”),後來,為了顯示國王的權威,在單層平台上又疊加上幾層,成為階梯形的金字塔。現在薩卡拉的金字塔群,多為這種形式。據記載,第3王朝時的一位著名大臣、建築家伊姆霍蒂普(Imhotep)是薩卡拉最早的階梯形金字塔——喬賽爾王之墓的建造者,曆史上把他作為金字塔的發明人,也是埃及曆史上有記載可查的第一位美術家。
與薩卡拉的階梯形金字塔相比,吉薩的正三角錐形金字塔具有顯著的進步,它的造型更加簡潔和諧,底麵是正方形,按東、西、南、北的方位布置。然後以每邊長度構成四個正三角形,結頂處形成的角度均為51°52′,象征太陽照射的光芒。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垂直高度達147米,每邊長度為230米,以每塊重約兩噸半的巨石(一說為人造石)270萬塊砌成,石塊與石塊之間沒有粘合劑,胡夫金字塔內部全靠精確的砌疊和壓力組成牢固的整體。它那宏大、穩定、崇高、威嚴的形象,象征著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威。金字塔的內部,有國王和王妃的墓室,中間有通風孔道,保持內部幹燥,使國王和妃子的木乃伊保存完好。胡夫金字塔的設計者據說是胡夫王的弟弟霍蒙。
卡夫拉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麵巨像(古希臘人把它稱做希臘神話中的妖怪“司芬克斯”),是利用一座小山頭雕成它的頭部,然後在地麵上砌出匍匐的前足。整個雕像高20米,長57米,麵部長約5米,那頭戴國王的披巾、額上有蛇的標誌、雙目凝視遠方的方形麵容,與卡夫拉王在金字塔內的雕像十分相象,說明埃及匠師的天才技藝。
獅身人麵像埃及吉薩國王的雕像是金字塔內的主要角色,圍繞著它布置著各級官吏、仆役和奴隸的雕塑。其大小、質材,均按照嚴格的等級製度排列,國王的雕像一般較大,多以閃綠岩、玄武岩製作,也有的做成銅像。眼球用瑪瑙鑲嵌,身上著色,顯得栩栩如生,最著名的有:開羅埃及博物館所藏以閃綠岩雕刻的《卡夫拉坐像》及《門考夫拉及其二妃立像》,前者具有紀念碑式的莊嚴,後者柔美自然,洋溢著生命的活力。《拉霍台普及其妃涅菲爾特坐像》的著色技巧十分出色,王妃的白色薄紗長裙,緊貼著優美的身體,頸部裝飾著美麗的項鏈,膚色是嬌嫩的黃色;國王則是深赭色的膚色,濃黑的頭發,眼球用寶石嵌入,顯得炯炯有神。
門考夫拉及其二妃
開羅埃及博物館書記卡伊巴黎盧佛爾美術館王子卡阿培爾開羅埃及博物館大臣和仆役的雕像一般比國王要小,而且質材較差,大多是石灰石、木、陶等雕成,但是,雕刻家在創造這些形象的時候,顯然比雕刻國王的像獲得了較大的自由,因而往往突破傳統的僵死程式,創造出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光彩的作品。其最出色的代表是巴黎盧佛爾美術館所藏的《書記卡伊》(石灰石),它表現盤腿端坐在國王麵前,凝神靜聽國王的命令,隨時準備記錄的勤勉臣僚的生動形象,為了強調他抬起的雙目,用水晶做成黑眼珠,鑲在滑石做的眼白上,並且用銅條做成眼瞼的輪廓。開羅埃及博物館的《王子卡阿培爾木雕像》,通常以《村長像》聞名,那是因為出土時參加發掘的埃及民工驚訝地叫道:“這不是咱們的村長嗎?”而來,可見其寫實功力的高超。這是一座立像,全身圓潤肥胖,大腹便便,一手拄杖,一手貼身,雙腿自然邁步,盛氣淩人,悠然自得。
奴隸俑,雖然質材低劣,數量很多,但其藝術性並不因之減色,它的表現更加自由,題奴隸像
巴黎盧佛爾美術館材範圍很廣,牛耕、船駛、織布、舂米、和麵、庖廚……無所不包,形象生動自然,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它們圍繞在國王的棺室附近,意味著永遠為國王的生活服務。這些作品代表著埃及藝術現實主義的一麵。
金字塔內墓室的四壁,均有浮雕或繪畫的畫麵,它們擔負著兩項功能;其一是說明死者生前的業績和死後的祝福,其二是裝飾巨大而空廓的墓壁,以符合埃及人追求豐滿的審美理想。浮雕壁畫具有明顯的繪畫效果,它是在平麵的石板上先將人物形象的輪廓線雕出,然後在凹入的輪廓內作淺浮雕表現,和埃及繪畫的勾線塗彩屬於同樣的造型體係。墓室壁畫實景埃及底比斯繪畫一般為膠粉畫,有幹畫和濕畫兩種(視底子的情況而定),色彩是較持久的礦物性顏料野雁開羅埃及博物館,主要品種除黑、白外,尚有紅、綠、藍、黃、褐等幾種,敷彩方法是勾線和平塗兩種,基本上是概念化的固有色相的平塗,很少表現光線和立體的效果。古王國時代的壁畫,從開羅埃及博物館所藏第4王朝時的著名《野雁》,便可看出其掌握形象的能力。而最為精采的還是薩卡拉附近出土第5、6王河上狩獵倫敦英國博物館朝替易和布特哈列菲拉墓中浮雕著色的巨大壁畫。壁畫的內容是表現墓主人帶著妻子和兒女們在蘆葦叢生的尼羅河上獵雁和捕魚的場麵。埃及藝術家善於把形象的真實性和靈活自如的裝飾化手法巧妙地結合起來,創造了獨特的藝術語言。其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平麵展開:埃及藝術家未必不知道透視的法則,但在作畫時,卻並不依照透視的法則作畫,而是自由地將各部分展開來畫。例如壁畫中表現兩個奴隸到一個周圍種著一圈樹木的方形水池中去汲水,就采取如右圖那樣的鳥瞰方法,平麵展示這整個場景,這是任何寫生角度都無法表現的。
汲水圖充滿畫麵:墓室壁畫不但為了說明事件,而且也要求具有強烈的裝飾性。所以一般要做到構圖豐滿、疏密均勻,如果出現了空白,也要寫上獨特的象形文字,以顯示平麵的裝飾效果。
多層排列:這也是變三度空間為兩度空間的辦法,尤其是在表現人數眾多的廣闊場麵時,他們便把前後之間的深度關係變成上下之間的平麵關係,以上為遠,以下為近。吉薩的列佛爾蒂亞墓壁畫摹本例如公元前2000年左右托蒂荷太普墓室中的《運輸巨像》場麵,眾多的拖曳巨像的奴隸均上下展開,顯得場麵十分宏偉。
大小處理:從納美爾王的盾形碑浮雕開始,埃及藝術家就以畫麵上大小不等的形象來表示埃及社會的等級製度。國王、墓主人畫得最大,其次是大臣和侍從,奴隸則最小。
多麵造型:為了顯示對象的特征,埃及繪畫中的形象處理也采取了理想化的手法。丹麥考古學家朗格(Lange)把它稱做“正麵法”,實際上是正麵、側麵的靈活運用。一般頭部是側麵的,以充分顯示形象和表情;肩以下到胸部,是正麵的,以使左右臂的動作都能表現明白;而腹部、臀部和左右腳又都是側麵的,這樣又把下肢的動托提荷太普墓中的壁畫:索蒂希代布巨像的遷移作充分表達出來,這種手法一方麵是為了充分展現動作,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達到一種裝飾美、圖案美的效果。
至於埃及壁畫的色彩,也適應上述“理想化”的要求,而流行著基於物體固有色的概念色彩。例如男子的膚色,不論是國王還是奴隸,一概用赭色,女子的膚色,也不論是王妃還是奴隸,一概用黃色。色彩均為平塗,多直接用顏料作畫,極少調配,以保持畫麵的鮮明效果。這時已經被采用的顏料大致有7種:紅(土紅與石朱砂)、黃(土黃)、藍(孔雀石)、綠、褐、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