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番經曆,許多人怕是幾輩子都遇不到的。李牧心下一想,頓覺前所未有的豪氣幹雲、氣朗神清!
須臾間,李牧心中再無掛懷,趕緊把武安君的兵書拿了出來。這一十三卷兵書,每一卷自成一張帛書。
李牧平時對古代兵書也是略有涉獵的,像《鬼穀子》、《孫子兵法》、《司馬法》等也是粗略的讀過。眼下,趙國文字對他來說也沒有任何障礙,不到一個小時,李牧就已經將武安君的一十三篇兵法通讀完了。
當最後一篇兵法讀完的時候,李牧已經被武安君的兵法謀略深深地折服。武安君,您到底是怎樣的一位曠世名將呢?
武安君的一十三篇兵法,從戰略思想、戰術布置再到他的軍事哲學思想,構成了他獨到的兵法體係。難怪,後人隻知道他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王翦)之一,卻不知道武安君有兵法傳世。如今他的兵法埋沒於此已有兩千多年,後人又怎麼能看到呢!
戰國時期,‘武安君’的稱號應該是武將最高的殊榮了。戰國時期獲此殊榮的共有四人——秦國白起、趙國李牧、楚國項燕、縱橫派代表人物蘇秦。白起和李牧無疑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兩位將領。白起用殲滅戰為秦始皇掃平六國奠定了軍事基礎,一生殺人過百萬,號稱“人屠”。李牧開創了中國軍事史上第一次步兵圍殲匈奴騎兵的戰例,可謂是千古名將!
李牧將兵書收好,想了一下,還是有必要把這間石室也檢查一番。他按照之前的經驗,將這間新石室的四麵牆壁仔細檢查了一邊,遺憾的是並沒有發現任何端倪。
李牧也不氣餒,轉身拿起手電筒去到外間石室喝水,他坐靠在牆壁上,痛快的喝了幾口水。不由得想到,這水還真是生命之源!若不是這水,自己怕是堅持不了多久。
突然,一句話湧入李牧的腦海,“水滴石穿處,絕境逢生時”,這是武安君兵法一十三篇中最後一篇兵法中的最後一行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水滴石穿處、絕境逢生時”,李牧在腦海裏不斷的重複這十個字,恍然間,他大笑道:“哈哈哈,我想明白了,學生多謝武安君的指引”。原來,這石室的出口就在水滴正對的地麵上。
李牧拿開水壺,用力的踩了幾腳,果然這塊地麵是中空的,他趕緊用手把地麵上的土層扒開,隻見一塊一平米開外的木板赫然呈現在麵前。李牧拿出小平鏟將木板撬開,用手電筒往下麵照了照,果然有條隧道。終於可以離開這裏了,真是天不亡我也!
李牧將水壺、小平鏟放進挎包,又返身回到那間小石室,麵朝著武安君的人形木架,雙膝及地,正色道:“若非武安君相助,學生怕是要客死於此。救命之恩,學生沒齒難忘。此去,學生定當將武安君您的盔甲、兵法、兵器上報國家博物館,好生收藏。”然後,李牧以額觸地三叩首,拜別了武安君。
李牧想著,等他回到學校之後,再聯係文物局將武安君的寶物帶回去。